这个一个有关化工职业危害的介绍,安全作为化学工程的核心,站有中亚哦得地位,与生命息息相关

158420246 2 views 108 slides Nov 01, 2025
Slide 1
Slide 1 of 108
Slide 1
1
Slide 2
2
Slide 3
3
Slide 4
4
Slide 5
5
Slide 6
6
Slide 7
7
Slide 8
8
Slide 9
9
Slide 10
10
Slide 11
11
Slide 12
12
Slide 13
13
Slide 14
14
Slide 15
15
Slide 16
16
Slide 17
17
Slide 18
18
Slide 19
19
Slide 20
20
Slide 21
21
Slide 22
22
Slide 23
23
Slide 24
24
Slide 25
25
Slide 26
26
Slide 27
27
Slide 28
28
Slide 29
29
Slide 30
30
Slide 31
31
Slide 32
32
Slide 33
33
Slide 34
34
Slide 35
35
Slide 36
36
Slide 37
37
Slide 38
38
Slide 39
39
Slide 40
40
Slide 41
41
Slide 42
42
Slide 43
43
Slide 44
44
Slide 45
45
Slide 46
46
Slide 47
47
Slide 48
48
Slide 49
49
Slide 50
50
Slide 51
51
Slide 52
52
Slide 53
53
Slide 54
54
Slide 55
55
Slide 56
56
Slide 57
57
Slide 58
58
Slide 59
59
Slide 60
60
Slide 61
61
Slide 62
62
Slide 63
63
Slide 64
64
Slide 65
65
Slide 66
66
Slide 67
67
Slide 68
68
Slide 69
69
Slide 70
70
Slide 71
71
Slide 72
72
Slide 73
73
Slide 74
74
Slide 75
75
Slide 76
76
Slide 77
77
Slide 78
78
Slide 79
79
Slide 80
80
Slide 81
81
Slide 82
82
Slide 83
83
Slide 84
84
Slide 85
85
Slide 86
86
Slide 87
87
Slide 88
88
Slide 89
89
Slide 90
90
Slide 91
91
Slide 92
92
Slide 93
93
Slide 94
94
Slide 95
95
Slide 96
96
Slide 97
97
Slide 98
98
Slide 99
99
Slide 100
100
Slide 101
101
Slide 102
102
Slide 103
103
Slide 104
104
Slide 105
105
Slide 106
106
Slide 107
107
Slide 108
108

About This Presentation

安全不容忽视


Slide Content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1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第二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
第三节 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第四节 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
第六节 物质毒性资料的应用
第七节 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
第八节 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
第九节 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抢救
第十节 防止职业毒害的技术措施
第十一节 工业毒物的通风排毒与净化吸收
第十二节 车间空气中毒物的测定与评价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108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一、毒性物质概述
   有些物质进入机体并积累到一定量后,就
会与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
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暂
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这些物质称
为毒性物质。由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
为中毒。工业生产中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是化学物质,
称为工业毒物或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
触化学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108
 毒性物质的毒害作用是有条件的。它涉及毒性
物质的数量、存在形态以及作用条件。 例如氯化钠
作为普通食用盐,被认为无毒,但是如果溅到鼻黏
膜上就会引起溃疡,甚至使鼻中隔穿孔。如果一次
服用200~250g,就会使人致死。这就是说,一
切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以成为毒物。由于生产
工艺的需要以及所进行的加工过程,例如加热、加
压、破碎、粉碎、筛分、溶解等操作,使工业毒物
常呈气体、蒸气、烟雾、烟尘、粉尘等形式存在。
毒物存在的形式直接关系到接触时中毒的危险性,
影响到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和病因。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4/108
二、毒性物质分类
按化学性质、用途和生物作用结合起来的分类方法
分八种类型:
1.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迄今人们已知的元
素有109种,在地球上稳定存在的有 95种,其中有 8
0种是金属和类金属,再加上其化合物,所以这是毒
物数量最多的一类。
2.卤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如氟、氯、溴、碘等及
其化合物。
3. 强 酸 和 碱 性 物 质 , 如
H
2
SO
4
、HNO
3
、HCl、HF、NaOH、KOH、NH
4
OH、NaCO
3
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5/108
4.
氧、氮、碳的 无 机 化 合 物 , 如
O
3
、NOx、NCl
3
、CO、COCl
2
、COF
2
、NOCl等。
5.
窒 息 性惰性 气 体 , 如
He、Ne、Ar、Kr、Xe、Rn。
6.有机毒物,按化学结
构可进一步分为脂肪烃类、
芳香烃
类、脂环烃类、卤代烃类、氨基及硝基烃化合
物、
醇类、醚类、醛类、酮类、酰类、酸类、 腈类、
杂环
类、羰基化合物等。
7.
农药类毒物, 包括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氟、
有机
氮、有机硫、有机汞、有机锡等。
8.
染料及中间体、合成 树脂、橡胶、纤维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6/108
三、毒性物质有效剂量
毒性是用来表
示毒性物质的剂量与毒害作用 之间关系的一

概念。在实验毒性学中, 经常用到剂量 —作用关系和剂量

响应关系两个概念。
剂量
—作用关系是 指毒性物质在生物 个体内所起作用与
毒性物质剂量
之间的关系。
例如
考察职业性接触 铅的剂量
-
作用关系,可以测定
厂房空气中铅的浓度与各个工人尿液中
δ-氨基乙酰丙
酸不同含量之间的关系。这种 考察有利于确定
对敏感个
体的危害。
剂量-响应关系是
指毒性物质在一组生物体中产生一定
标准
作用的个体数,即产生作用的 百分率,与毒性物质剂量

间的关系。

以职业性接触 铅为例,考察剂量—响应关系,
可以测定
厂房空气中铅的浓度与一组工人 尿液中
δ-氨基乙
酰丙
酸含量超过
5 mg·dm
-3

个体的百分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
—响应关系是 制定毒性物质 卫生标准的依据。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7/108
常用于评价毒性物质急性、
慢性毒性的 指标有以下几种。
1.
绝对致死剂量或 浓度
(LD
100
或LC
100
),是
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
全部(100%)死
亡的毒性物质的最 小剂量或浓度。
2.
半数致死剂量或 浓度
(LD
50
或LC
50
),是
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半
数(50%)死
亡的毒性物质的最 小剂量或浓度。
3.最
小致死剂量或 浓度
(MLD或MLC),是
指全组染毒动物中只
引起
个别动物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 小剂量或浓度。
4.最
大耐受剂量或浓度,
(LD
0
或LC
0
),是
指全组染毒动物全部

活的毒性物质的最 大剂量或浓度。
5.急性
阈剂量或浓度
(LMTac),是
指一次染毒后,引起 试验动物

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 小剂量或浓度。
6.
慢性阈剂量或浓度
(LMTcb),是
指长期多次染毒后,引起 试验

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 小剂量或浓度。
7.
慢性无作用剂量或 浓度,是指在慢性染毒后,试验动物未出现
任何
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 大剂量或浓度。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8/108
致死
浓度和急性阈浓度之间的浓度差距,能够反
映出
急性中毒的危险性, 差距越大,急性中毒的危
险性就
越小。而急性阈浓度和慢性阈浓度之间的浓
度差距
,则反映出慢 性中毒的危险性, 差距越大,

性中毒的危险性就 越大。而根据嗅觉阈 或刺激阈,

估计工人能否及时发现生产 环境中毒性物质的存
在。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9/108
第二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
一、无机化工
在化学

,如
硫铁矿、磷矿、砷矿等的冶炼加工中,毒
性物质主要有
氮的氧化物、一 氧化碳、二氧化硫、砷、三

化砷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
无机酸类产


硝酸、硫酸、盐酸、 氢氟酸等;无机碱
类产
品有氨、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无机盐类产 品有碳
酸钠、
碳酸氢钠、硫化物和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

盐、硼化物、氯化物和氯酸盐、 磷化物和磷酸放、氰化
物和
硫氰酸盐、锰化物以及其 他金属盐类。
单

有金属钠、金属
镁、黄磷、赤磷、硫磺、铅、汞等。
纯
组元工业气体

氢、氮、氦、氖、氩、氪、氯、一氧

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氨、硫化氢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0/108
二、有机化工
基本
有机原料

乙炔、电石、乙烯、丙烯、丁

、甲烷、乙烷、丙烷、苯、甲苯、二甲苯、萘、

、甲酵、乙醇、菲等。
一
般有机原料

乙烯基乙炔 、丁二烯、异戊二

、庚烷、己烷、吡啶、呋喃、乙醛、丙醇、丁醇、
辛醇
、乙二醇、甲酸、乙酸、硫酸二甲酯、丙酮、
乙醚
、甲基丁基醚 、醋酸酐、苯二甲酸酐、氯乙烯、

苯、三氯乙烯、硝基苯、硝基甲苯、硝基氯苯、
苯胺
、甲基苯胺、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苯酚、
甲基苯酚
、一萘酚、苯甲酸、醋酸铅及其他有机铅
化物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1/108
三、化
肥和农药
1.氮肥
工业
中的一
氧化碳、硫化氢、氨、氢氧化物、硝酸铵等。
磷肥
工业中的一 氧化碳、硫酸、氟化 氢、四氟化 硅、磷酸等。
2.有机氯
农药
制备
中的苯、氯气、三氯 乙醛、氯化氢、氯苯、
六六六、
滴滴涕、硝滴涕、硝基丙醛 、四氯化 碳、环戊二烯、
六氯
环戊二烯、氯丹、三氯苯磺酰氯、氯磺酸、三氯 苯、三氯
杀螨砜
、五氯酚、五氯酚钠等。
3.有机
磷农药
制备
中的磷、三氯化 磷、甲醇、三氯乙醛、氯甲

、敌百虫、敌敌畏、苯酚、二乙胺、亚磷酸二甲酯、磷胺、
三氯
硫磷、对硫磷、内吸磷、甲胺磷、倍硫磷、五硫化二磷、

化氢、乙硫醇、三硫磷、乐果、马拉硫磷 等。
4.有机
氮农药
制备
中的甲苯酚、光气、甲基异氰 酸酯、西维因、
甲胺
、间甲酚、速灭威等。
5.其
他农药
制备
中的三氧化二砷、硫酸铜、氰化苦、溴甲烷、
代森锌
、退菌特、稻瘟净、除草醚、磷化锌、氟乙酰胺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2/108
四、
材料工业
1.塑
料和树脂合成
中的三氟氯
乙烯、四氯乙烯、
六氟
丙烯、氯乙烯、氯化汞、偶氮二异丁腈、苯酚、
甲醛
、氨、乌洛托品 、苯二甲酸酐、丙酮、二酚基
丙烷
、环氧氯丙烷、氯甲基甲醚 、二甲胺甲醇 、苯
乙烯
等。
2.合成
橡胶
中的
丁二烯炳、苯乙烯、丙烯腈、氯

二烯、异戊二烯、四氟乙烯、六氟丁二烯、三氟
丙烯
等。橡胶加工中的防 老剂甲、防老剂丁、炭黑、
硫磺
、陶土、松香、苯、二氯乙烷、间苯二酚、列

钠、汽油、氧化铅等。
3.合成
纤维
中的
乙二醇、苯酚、环己醇、己二胺、
己内酰胺
、苯、丙烯腈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3/108
五、
涂料、染料和其他专用产品
1.油漆制备 中的
苯、二甲苯、丙酮、苯酚、甲醛、
沥青
、硝酸、丙烯酸甲酯、环氧丙烷 、癸二酸等。

料制备中的氧化铅、镉红、铬酸盐、硝酸、色原、
酞菁
等。
2.染
料制备
中的
对硝基氯苯、苯胺、二硝基氯苯、
硝基甲苯
、二氨基甲苯 、二乙基苯胺 、萘、苯二甲

酐、蒽醌、苯甲酰氯、硫化钠、氯化 苦、苦味酸、
氯、
苯绕蒽酮、各种有机染料及其粉尘。
3.胶片
加工
中的
硝化纤维素、醋酸、二氯甲烷、

酸银、溴苯等。磁带加工中的氧化铬、氧化磁铁
等。
照相用的药剂硫代硫酸钠、硫酸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4/108
六、化学
试剂、催化剂和助剂
1.化学
试剂

各种酸、各种碱、各种金属盐、卤
素以及
醛类、醇类、醚类、酮类、羧酸、肟等各种
有机
试剂。
2.催
化剂制备
用的
铬盐、硫酸、铂、铜、五氧化

矾、氧化铝等。生产助剂用的固色剂、五氧化二

、环氧乙烷、双氰胺、防老剂、苯胺、苯酚、硝

氯苯、抗氧剂、十二碳硫醇、氯、甲醛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
5
/108
第三节 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一、
刺激性气体
1.氯气(Cl
2
)

绿色气体,密度为空气的
2.45倍
,沸点-
34.6
℃。
易溶于水、碱溶液、二 硫化碳和四氯化 碳等。

压下液氯为 深黄色,密度为
1.56。化学性质
活泼,
与一
氧化碳作用可生成毒性 更大的光气。
氯溶于
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产生 局部刺激。主
要损
害上呼吸道和支气管的黏膜,引起 支气管痉挛、

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严重时引起肺水肿。


高浓度氯后,引起 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停止,呈

电击样”死亡。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
6
/108
2.
光气
(COCl
2
)

色、有霉草气味的气体, 密度为空气的
3.4倍

沸点8.3

。加压液化,
相对密度为
1.392。
易溶

醋酸、氯仿、苯和甲苯等。遇水可水解成盐酸和

氧化碳。
毒性
比氯气大
10倍
。对

呼吸道仅有轻度刺激

但吸入后其分
子中的羰基与肺组织内的蛋白质酶结
合,
从而干扰了细胞的正常代谢,损害细胞膜,肺

上皮和肺毛细血管 受损通透性增加,引起
化学性
肺炎
和肺水肿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
7
/108
3.
氮氧化物
(NOx)
由N
2
O、NO、NO
2
、N
2
O
3
、N
2
O
4
、N
2
O
5
等组
成的
混合气体。其中
NO
2
比较
稳定,占比例最高。

易溶于水,低温下为淡黄色,室温下为棕红色。
氮氧
化物较难溶于水,因而对眼和上呼吸道黏膜
刺激不大
。主要是进入 呼吸道深部的细支气管和肺

后,在肺泡内可阻留
80%
,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亚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 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引

肺水肿。硝酸和亚硝酸被吸收进入 血液,生成 硝
酸盐和
亚硝酸盐,可 扩张血管 ,引起血压下降,并

血红蛋白作用生成 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 缺氧。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8/108
4.二
氧化硫
(SO
2
)

色气体,密度为空气的
2.3倍
。加压可液化,
液体
相对密度
1.434,
沸点-
10

。溶于
水、乙醇

乙醚。
吸入
呼吸道后,在黏膜 湿润表面上生成亚硫酸和

酸,产生强 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 喉水

、肺水肿、声带痉挛而窒息。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
9
/108
5.

(NH
3
)

色气体,有强 烈的刺激性气味,密度为空气的
0.5971倍
。易液化,沸点-
33.5

。溶于
水、乙

和乙醚。遇水生成氢氧化氨,呈碱性。
氨对
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时可引
起接触
部位的碱性化学 灼伤,组织呈溶解性坏死,
并可引起
呼吸道深部及肺泡损伤,发生支气管炎、
肺炎
和肺水肿。氨被吸收进入 血液,可引起 糖代谢

乱及三羧酸循环障碍,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
的作用,导致
全身组织缺氧。氨可在肝脏中解毒生

尿素。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0/108
二、
窒息性气体
1.一
氧化碳
(CO)

色、无嗅、无刺激性气体。 密度为空气的
0.96
8倍
,不溶于水,但可溶于 氨水、乙醇、苯和醋酸。
燃烧
时火焰呈蓝色。

氧化碳被吸入后, 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一氧

碳与血红蛋白生成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

携氧能力,又不易解离,造成全身各组织缺氧。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1/108
2.
氰化氢
(HCN)

色、具有苦杏仁味的气体, 密度为空气的
0.94

,熔点-
13.4


沸点
26

。溶于
水、乙醇和
乙醚
。溶于水生成为易挥发的氢氰酸。

化氢与体内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离

有很强的亲和力,与之牢固结合后,酶失去活性,
阻碍
生物氧化过程,使组织 细胞不能利用氧,造成
内窒息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2/108
3.
硫化氢
(H
2
S)

色、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密度为空气的
1.
19倍
,沸点-
61.8

。溶于
水、乙醇、甘油、石

溶剂。

化氢是有刺激性又有窒息性的气体。 硫化氢对
黏膜有强
烈刺激作用,而且被吸收后与 氧化型细胞

素氧化酶作用,抑制酶的活性,使组织 细胞发生
内窒息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3/108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
1.

(Hg)

温下为银白色液体,密度
13.6,
熔点-
38.87
℃,
沸点
356.9

。黏
度小,易流动和流散,有很
强的
附着力,地板、墙壁等都能吸附汞。常温下即
能蒸发,
温度升高,蒸发加 快。不溶于水,能溶于

脂质,易溶于硝酸、热浓硫酸。能溶解多种金属,
生成
汞齐。

离子与体内的巯基、二巯基有很强的亲和力。

与体内某些酶的活性中心巯基结合后,使 酶失去

性,造成细胞损害,导致中毒。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4/108
2.

(Pb)

灰色软金属,展性强,相对密度
11.35,
熔点
327


沸点
1620

。加热至 400~500




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 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和

化铅,并凝结成烟尘。 不溶于稀盐酸和硫酸,能
溶于
硝酸、有机酸和碱液。

是全身性毒物,主要是影响 卟啉代谢。卟啉是
合成
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因 此影响血红素的合成,
产生
贫血。铅可引起血管痉挛、视网膜小动脉痉挛

高血压等。铅还可作用于脑、肝等器官,发生中
毒性病变。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
5
/108
3.

(Cr)
钢灰
色、硬而脆的金属, 相对密度
7.20,
熔点
19
00


沸点
2480


氧化缓慢,耐腐蚀。不溶于

,溶于盐酸、热 硫酸。铬化合物中六价 铬毒性最

。化肥工业催化剂主要 原料三氧化铬,是强氧化
剂,
易溶于水,常以气溶 胶状态存在于 厂房空气中。
六价
铬化合物有强 刺激性和腐蚀性。铬在体内可
影响
氧化、还原、水解过程,可使 蛋白质变性,引

核酸、核蛋白沉淀 ,干扰酶系统。六价铬抑制尿

酶的活性,三价 铬对抗凝血活素有抑制作用。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
6
/108
四、有机化合物
1.

(C
6
H
6
)

有芳香气味的无色、易挥发、易燃液体。密度
0.879,
熔点
5.5


沸点
80.1


不溶于水,溶

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的中毒机理 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苯中毒
是由
苯的代谢产物酚引起的。酚是原浆毒物,能直

抑制造血细胞的核分裂,对骨髓中核分裂最活跃

早期活性细胞的毒性作用 更明显,使造血系统受

损害。另外苯有半抗原的特性,可通过 共价键与
蛋白
质分子结合,使蛋白质变性而具有抗原性,发
生变态
反应。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
7
/108
2.
硝基苯
(C
6
H
5
NO
2
)和
苯胺
(C
6
H
5
NH
2
)
硝基苯
是五色或淡黄色具有苦杏仁气味的油状液
体。
相对密度
1.2037,
熔点
5.7


沸点
210.9



乎不溶于水,能与乙醇、乙醚或苯互溶。
苯胺
是有特殊臭味的无色油状液体。 相对密度
1.
022,
熔点-
6.2


沸点
184.4


微溶于水,
可溶于
乙醇、乙醚和苯等。

的硝基和氨基化合物进入人体后, 经氧化变成
硝基酚
和氨基酚,使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

铁血红蛋白失去携 氧能力,引起组织 缺氧。这类
毒物
还能导致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性贫血,也可
直接引起
肝、肾和膀胱等脏器的损害。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8/108
3.有机氟化合物
有机氟化合物主要
包括二氟一氯甲烷、四氟乙烯、
六氟
丙烯、八氟异丁烯等。这些化合物 都是无色、

臭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沸点低。有机氟化合物
的中毒机理
目前尚不清楚。毒气被吸入后,作用于
肺脏
引起肺炎、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并能作用

心脏引起中毒性 心肌炎。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2
9
/108
4.有机
磷农药
这类
农药有几十个品种,除敌百虫 、乐果、亚胺
硫磷
等少数品种是白色固体外多数是浅黄色至棕色

油状液体。 难溶或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

有大蒜样臭味。剂型有 乳剂、油剂、粉剂、 喷雾
剂和
颗粒剂等。一 般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溶
液中
易分解而失去毒性。惟有敌百虫能溶于水,遇
碱液变为毒性
更大的敌敌畏。
有机
磷农药被吸收后迅速分布于全身,在体内与

碱酯酶结合生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抑制酶的

性,导致神经介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酶分解而积聚,
引起
神经紊乱。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0/108
第四节 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
化学物质的毒性
大小和作用特点,与物质的化学结 构、物
性、剂量或
浓度、环境条件以及 个体敏感程度等一系列因素
有关。
一、化学结
构对毒性的影响
化学物质的结
构和毒性之间的严格关系,目前还没 有完整

规律可言。但是对于部分化合物, 却存在一些类 似于规律
性的关系。
在有机化合物 中,碳
链的长度对毒性有很大影响

饱和脂
肪烃
类对有机体的麻醉作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强,

戊烷<己烷<庚烷等。对于醇类的毒性, 高级醇、戊醉、
丁醇大
于丙醇、乙醇,但甲醇是例外。在碳链中若以支链取

直链,则毒性减弱。如异庚烷的麻醉作用比正庚烷小一些,
2—丙醇
的毒性比正丙醇小一些。如果 碳链首尾相连成环,

毒性增加,如环己烷的毒性大于正己烷。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1/108

子结构的饱和程度。不饱和程度越高,毒性就越大。
例如,二
碳烃类的麻醉毒件,随不饱和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乙炔
>乙烯>乙烷。丙烯醛和
2—丁烯醛对
结膜的刺激性
分别
大于丙醛和丁醛。环己二烯的毒性大于环己烯,环己

的毒性又大于环己烷。

子结构的对称性和几何异构
。一
般认为,

称程度越

,毒性越大。
如1,2—二氯
甲醚的毒性大于
1,l—二

甲醚,
1,2—二氯
乙烷的毒性大于
I,1—二氯
乙烷。
芳香
族苯环上的三种异构体的毒性次 序,一般是对位>间
位>邻位
。例如,硝基酚、氯酚、甲苯胺、硝基甲苯、硝
基苯胺
等的异构体均有此特点。但也有例外,如邻硝基苯
甲醛
、邻羟基苯甲醛的毒性都大于其对位异构体。对于几
何异构
体的毒性,一 般认为顺式异构体的毒性大于反式异

体。如顺丁烯二酸的毒性 大于反丁烯二酸。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2/108
有机化合物的
氢取代基团

毒性有显著影响。脂肪烃中
以卤素
原子取代氢原子,芳香烃中以氨基或硝基取代氢原

,苯胺中以氧、硫、羟基取代氢原子,毒性都明显增 加。
如氟
代烯烃、氯代烯烃的毒性都大于相应的烯烃,而四氯

碳的毒性远远高于甲烷等等。
在芳香烃中,
苯环上的氢原子若被甲基或乙基取代,全

毒性减弱,而对粘膜的刺激性增加;若被氨基或硝基取

,则有明显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作用。苯乙烯的氯代衍
生物的毒性
试验指出,其毒性随氯原子所取代的氢原子数

增加而增加。具有强酸根、氢氰酸根的化合物毒性 较大。
芳香烃
衍生物的毒性 大于相同碳数的脂肪烃衍生物。而醇、

、醛类化合物的 局部刺激作用,则依序增加。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3/108
二、物理性质
对毒性的影响
1.溶解性
毒性物质的溶解性
越大,侵入人体并被人体组织或体液
吸收的可能性就
越大。

硫化砷由于溶解 度较低,所以毒

较轻。氯、二 氧化硫较易溶于水,能够迅速引起眼结膜
和上
呼吸道粘膜的损害。而光气、氮的氧化物水溶性较差,
常需要
经过一定的 潜伏期才引起呼吸道深部的病变。 氧化

比其他铅化合物易溶于血清.更容易中毒。汞盐类比金

汞在胃肠道易被吸收。

于不溶于水的毒性物质,有可能溶解于 脂肪和类脂质
中,它们
虽不溶于血液,但可与中 枢神经系统中的类脂质
结合,
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麻醉作用,

苯、甲苯等。四乙
基铅
等脂溶性物质易渗透至含类脂质丰富的神经组织,从
而引起
神经组织的病变。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4/108
2.
挥发性
毒性物质在空气中的
浓度与其挥发性有直接关系。
物质

挥发性越大,在空气中的 浓度就越大,危险性越大。

质的
挥发性与物质 本身的熔点、沸点和蒸气压有关。如溴
甲烷
的沸点较低,为
4.6

,在常
温下极易挥发,故易引起
生产性中毒。
相反,乙二醇挥发性很小,则很少发生生产
性中毒。所以,有些物质
本来毒性很大,但挥发性很小,

际上并不怎么危险。反之,有些物质 本来毒性不大,但

发性很大,也就具有较大危险。
3.分
散度
粉尘和烟尘
颗粒的分散度越大,就越容易被吸入,危险

越大。
在金属
熔融时产生高度分散性的粉尘,发生 铸造
性吸入中毒就是
明显的例子,如氧化锌、铜、镍等的粉尘
中毒。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
5
/108
三、
环境条件对毒性的影响
1.
浓度和接触时间
环境
中毒性物质的 浓度越高,接触的时间 越长,就越容

引起中毒。
在第二章已
经给出了
Haber定
律,即毒性物

浓度和时间的乘积
Ct为常数,并用这
个概念表示毒性作
用程
度指数。这表明毒性物质的吸入剂量是
Ct值
的函数。

指定的时间内,毒性作用与 浓度的关系因物质而 异。有
些毒物的毒性
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加快;有些毒物的毒性 反

随剂量增加,开始时变化缓慢,而后逐步加快;有些则
开始
时无变化,剂量 增加到一定程 度才出现明显的中毒反
应。但是
对于大多数毒物,毒性 反应随剂量增加,开始时
变化
不明显,而后一段时间变化显著,再往后变化则又不
明显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
6
/108
2.
环境温度、湿度和劳动强度
环境
温度越高,毒性物质 越容易挥发,环境中
毒件物质的
浓度越高,越容易造成人体的中毒。
环境
中的湿度较大,也会增加某些毒物的作用

度。
例如氯化
氢、氟化氢等在高湿环境中,对人
体的
刺激性明显增强。
劳
动强度对毒物吸收、分布、排 泄都有显著影
响。劳
动强度大能促进皮肤充血、汗量增加,毒物
的吸收
速度加快。

氧增加,对毒物所致的 缺氧更
敏感
。同时劳动强度大能使人疲劳,抵抗力降低,
毒物
更容易起作用。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
7
/108
3.多种毒物的
联合作用
环境
中的毒物往往不是单一品种,而是多种毒物。
多种毒物
联合作用的综合毒性较单一毒物的毒性,
可以
增强,也可以减弱。

强者称为协同作用,减

者则称为拮抗作用。此外,生产性毒物与生 活性
毒物的
联合作用也比较常见。如酒精可以增强铅、

、砷、四氯化碳、甲苯、二甲苯、氨基或硝基苯、

化甘油、氮氧化物以及硝基氯苯等的吸收能 力。
所以接触这类毒物的作业人
员不宜饮酒。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8/108
四、
个体因素对毒性的影响
在毒物种类、
浓度和接触时间 相同条件下, 个体因素不

,中毒反应不同。这完全是所致。
一
般说,少年对毒物的抵抗力弱,而成年人 则较强。
女
性对毒物的抵抗力比男性弱。
对
于某些致敏性物质, 各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例如,
接触
甲苯二异氰酸酯、对苯二胺等可诱发支气管哮喘,接
触二
硝基氯苯、镍等可引起过 敏性皮炎,常会因 个体不同
而有所
差异,与接触量并无 密切关系。
耐受
性对毒物作用 也有很大影响。长期接触某种毒物,

提高对该毒物的耐受能力。
患
有代谢机能障碍、肝脏或肾脏疾病的人,解毒机能 大

削弱.较易中毒。如 贫血患者接触铅,肝病患者接触四
氯化
碳、氯乙烯,肾病患者接触砷,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

接触刺激性气体等, 都较易中毒,而且后果要严重些。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
9
/108
第五节 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
一、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
毒性物质一
般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
进入人体的。
职业中毒中,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
呼吸道和皮肤
侵入人体的
;职业中毒时 经消化道进入人体是 很少
的,
往往是用被毒物 沾染过的手取食物或吸烟,或
发生
意外事故毒物冲入口腔造成的。
在生
活中,毒性物质 则是以呼吸道侵入为主。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40/108
1.
经呼吸道侵入

吸道是生产性毒物侵入人体的最 重要的途径。在生产
环境
中,即使空气中毒物 含量较低,每天也会有一定量的
毒物
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鼻腔至肺泡

整个呼吸道的各部分结构不同,对毒物
的吸收
情况也不相同。

是进入深部,表面积越大,停留
时间
越长,吸收量越大。

体毒物吸收量的 大小,与颗粒
和溶解
度的大小有关。而气体毒物吸收量的 大小,与肺泡
组织
壁两侧分压大小,呼吸深度、速度以及循环速度有关。
另外
,劳动强度、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以及接触毒物的条
件,
对吸收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肺泡内的二氧化碳可能会

加某些毒物的溶解 度,促进毒物的吸收。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41/108
2.
经皮肤侵入
  有些毒物可
透过无损皮肤或经毛囊的皮脂腺被吸收。

表皮进入体内的毒物需要 越过三道屏障。
第一
道屏障是皮肤的角质层,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300
的物质
不易透过无损皮肤。
第二
道屏障是位于表皮角质层下面的连接角质层,它能

止水溶性物质的通过,而 不能阻止脂溶性物质的通过。
第三
道屏障是表皮与真皮连接处的基膜。脂溶性毒物经

皮吸收后,还要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
所以
水、脂均溶的毒物
(如
苯胺
)易
被皮肤吸收。只是脂
溶而
水溶极微的苯,经皮肤吸收的量较少。与脂溶性毒物

存的溶剂对毒物的吸收影响 不大。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42/108
毒物
经皮肤进入毛囊后,可以 绕过表皮的屏障直

透过皮脂腺细胞和毛囊壁进入真皮,再从下面向

皮扩散。
但这
个途径不如经表皮吸收严重。电解
质和
某些重金属,特别是汞在紧密接触后可 经过此
途径被吸收。操作中如果
皮肤沾染上溶剂,可 促使
毒物
贴附于表皮并经毛囊被吸收。
如果表
皮屏障的完整性遭破坏,如 外伤、灼伤等,

促进毒物的吸收。 潮湿也有利于皮肤吸收,



对于气体物质 更是如此。

肤经常沾染有机溶剂,
使
皮肤表面的类脂质溶解,

可促进毒物的吸收。
黏膜吸收毒物的能
力远比皮 肤强,部分粉尘也可通
过黏膜吸收进入体
内。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43/108
3.
经消化道侵入

多毒物可通过 口腔进入消化道而被吸收。 胃肠道的酸

度是影响毒物吸收的 重要因素。 胃液是酸性, 对于弱碱
性物质可
增加其电离,从而减少其吸收;对于弱酸性物质

有阻止其电离的作用,因而 增加其吸收。 脂溶性的非电
解物质,能
渗透过胃的上皮细胞。胃内的食物、 蛋白质和
黏液
蛋白等,可以减少毒物的吸收。
肠道
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 肠内的碱性环境和较大的
吸收
面积。弱碱性物质在 胃内不易被吸收,到 达小肠后即

化为非电离物质可被吸收。 小肠内分布着酶系统,可使
已与毒物结合的
蛋白质或脂肪分解,从而释放出游离毒物

进其吸收。在 小肠内物质可经过细胞壁直接渗入细胞,
这种吸收方式
对毒物的吸收, 特别是对大分子的吸收起重
要作用。
制约结肠吸收的条件与 小肠相同,但结肠面积小,
所以其吸收
比较次要。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44/108
二、毒性物质毒理作用
毒性物质进入机体后,通过
各种屏障,转运到一定的系 统、器

或细胞中,经代谢转化或无代谢转化,在靶器官与一定的 受体

细胞成分结合,产生毒理作用。
1.
对酶系统的破坏
毒物可作用于
酶系统的各个环节,使酶失活,从而破坏了维持
生命
必需的正常代谢过程,导致中毒 症状。
  毒物作为
基质的同类物,不断与之竞争同一种酶分子上的

一部位,产生竞争性抑制。比如丙二酸与乳酸是同类物,丙二

则能抑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毒物还可以与酶分子上不为基质
作用的
部位结合,形成 酶
-基

-抑
制剂
(毒物)复
合体,使之不
再起
反应,失去活性。如卤代乙酸与酶蛋白质的组氨酸结合,使
核糖核
酸酶受抑制。同时,毒物可以与 辅因子或辅基产生反应或
竞争
,使之不能再为酶所利用。如肼、酰肼对磷酸吡哆醛依赖酶

抑制。毒物也可以与基质直接作用,如氟 乙酸与三羧酸循环中

草酰乙酸作用产生氟 柠檬酸,使三羧酸循环阻断。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4
5
/108
有些
酶蛋白质内的金属离子,如细胞色素氧化酶
中的
铁离子,可通过
Fe
2+
Fe

3+
进行
氧化还原反应。

些毒物如氰化氢、硫化氢、一氧化碳能与铁离子
结合,
抑制酶的活性而使细胞窒息。酶蛋白有许多
功能
基团形成活性中心,如羟基、氨基、羧基等,
有些毒物能与这些
基团结合,抑制酶的活性。有些

的活性中心需要金属离子作激活剂,如磷酸葡萄

变位酶是生成和分解 肝糖元的酶,需要镁离子作
激活
剂。如果是氟化物中毒,氟 离子与镁离子作用
生成

-氟-酶
的复合体,使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失

活性。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4
6
/108
2.

DNA和RNA合成的
干扰
毒物作用于 DNA和RNA的合成过程,产生致
突变、致畸
变、致
癌作用。
化学物质使
遗传物质发生 突然变异,称为致 突变作用。

种作用可能是在 DNA分
子上发生化学变化, 从而改变了细

的遗传特性,或造成某些遗传特性的丢失。
染色
体畸变是把
DNA中
许多碱基顺序改变,造成遗传密

中碱基顺序的重排。
DNA的结
构改变达到相当严重的程

,在显微镜下就可以 检测出染色体结构和数量上的变化。

毒物作用于 胚胎细胞,尤其是在胚胎细胞分化期,最 易造

畸胎。

癌毒物与
DNA原
发地或继发地作用,使 基因物质产生

构改变。
通过
基因的异常激活、阻遏或抑制,诱发恶性变
化,呈现致
癌作用。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4
7
/108
3.
对组织或细胞的损害
组织学
检查发现,组织毒性表现为 细胞变性,并

有大量空泡形成、脂肪蓄积和组织坏死。组织毒
性直接
损伤细胞 结构。在肝、肾组织中,毒物的 浓

总是较高,因此这些组织 容易产生组织毒性 反应。
如溴
苯在肝脏内经代谢转化为溴苯环氧化物,与 肝
内大
分子共价结合,导致 肝脏组织毒性。

能与机体组织成分发生 反应的物质,均能 对组
织产生
刺激或腐蚀作用。这种作用 往往在机体接触

位发生。这种 局部性损伤,低浓度时可表现为 刺

作用,如对眼睛、呼吸道黏膜等的刺激;高浓度
的强酸或强碱可导致
腐蚀或坏死作用。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48/108
4.
对氧的吸收、输运的阻断作用
  
单纯窒息性气体如氢、氮、氩、氪、甲烷等,

它们含量很大时,使氧分压相对降低,机体呼吸
时因吸收
不到充足的氧气而窒息。刺激性气体造成
肺水肿
而使肺泡气体交换受阻。一氧化碳对血红蛋

有特殊的亲和力,一旦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
生成
碳氧血红蛋白,则失去了正常的携氧能力,造

氧的输运受阻,导致组织 缺氧。硝基苯、苯胺等
毒物与
血红蛋白作用生成高铁血红蛋白,硫化氢与

红蛋白作用生成硫化血红蛋白,砷化氢与红细胞
作用
造成溶血,使血红蛋白释放。这些作用 都使红
细胞失去
输氧功能。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4
9
/108
第六节 物质毒性资料的应用
物质毒性资料
对于把动物的试验结果转换为对人的毒性

估计,以及对于职业毒害的防 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毒性物质化学结
构与相对分子质量
1.毒性物质化学结

毒性物质的化学结
构常可以提示毒性作用的 特点和毒性

大小。
例如,
高浓度的脂肪族烃类、醇类、醛类和酮类
化合物主要作用于中
枢神经系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麻醉
作用。
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 氰化物、有机 磷、有机汞
化合物等
都具有特定的毒性作用。 氰化物和有机 磷化合物
毒性作用
迅速,但不易在体内蓄积。各种金属盐类多 具有
毒性。金属一
般易在体内蓄积,经常表现为 慢性中毒。 醋

酯是有机溶剂中毒性 较低的一类化合物,常被 选作高毒
溶剂的
代用品。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5
0
/108
2.毒性物质
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
分子质量与分子组成有关,因 此,同类化合
物的理化性质
往往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例如 异氰

酯类化合物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挥发度降低,

泪作用减弱。所以在聚氨酯生产中,以 相对分子
质量
大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代替相对分子质量


2,4-甲苯
二异氰酸酯后,就可以 显著降低
生产中的职业毒害。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5
1
/108
二、毒性物质的物性
1.毒性物质的
熔点和沸点

般把熔点在
20

以下、
沸点在
165

以下的
物质
视为挥发性物质。
物质的
熔点和沸点越低,就

容易挥发。

于气体、蒸气、粉尘、气溶 胶,主
要是防止其
从呼吸道吸入。空气中毒物蒸气的 浓度

空气温度的限制。某温度下毒物饱和蒸气的浓度,

该温度下空气中毒物蒸气 浓度的上限。而气体和
气溶
胶在空气中的 浓度并无温度限制。根据车间中
空气的
温度即可估计毒物蒸气在空气中 浓度的上限。

饱和蒸气的浓度与小鼠吸入
2 h的LD
50
比较
,便
可以
判断毒物蒸气 紧急吸入的危险程 度。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5
2
/108
2.毒性物质的
相对密度
毒性物质蒸气的
相对密度是指其与空气的 密度比。
蒸气的
相对密度对于吸尘装置的选择和携带风速的确
定有一定
参考价值。

带风速应该随粉尘相对密度的

大而增大。毒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空气大时,其蒸
气或气体的
相对密度一般大于
1。发生
事故时,相对

度小于
1的蒸气或气体
容易向上和周围扩散,而相

密度大于
1的
则容易滞留于下方。但 当空气中毒物
浓度
高达几百
mg·m
-3
时,毒物
浓度的垂直梯度主要

决于垂直温差,而不取决于相对密度。因此,比密

很大的汞蒸气在车间上方 也可能存在。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5
3
/108
3.毒性物质的溶解

毒物的溶解
度对于了解毒物的吸收和排 出有重要意义。
溶于
脂肪又溶于水的毒物,如 大多数有机 磷和有机氯化合
物,
极易经皮肤吸收,接触时应 采取严密的皮肤保护措施。

于一些只溶于水几乎不溶于脂肪、或只溶于脂肪几乎不
溶于
水的毒物,就 不易经皮肤吸收。如果它们 对皮肤没有
明显
的局部作用,就无 须特殊的皮肤保护。
毒性物质在
脂肪和水中的溶解度比称为毒性物质的 油/

分配系数。油/水分配系数小于
1的
醇类化合物,机体
可以吸收的量
很大,经呼吸道排出的速度慢,工人脱离接
触后或急性中毒后
较长的时间内仍可在体内测得毒物。油

水分配系数达几十以上的化合物,如二 硫化碳、苯的衍
生物、氯
仿、四氯化碳、二氯乙烷、三氯乙烯等,机体可
以吸收的量
较少,经呼吸道排出的速度快。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5
4
/108
三、
动物试验和毒性等级
1.
动物试验

物的毒性 试验按染毒时间可分为急性、 亚急性和慢性。

般地,
急性
试验提供致死剂量或致死 浓度;亚 急性试验
发现毒物的作用
特点;慢性试验确定毒物的 安全限度。


多数毒物都比动物敏感,即人的中毒剂量 比动物的低。
多数
麻醉剂对人和动物的有效作用剂量 非常接近。此外,

可以按照毒性的动物种属差异,来估计对人的毒性。

验指出
,如果毒物 对常见的啮齿类动物,如小鼠、大鼠、

等的毒性差别不大时,一般情况下该毒物对人和动物的
毒性
比较接近。如果再参考对肉食动物或杂食动物的毒性,
这种
估计就会更为可靠。因此,粗略估算人的中毒剂量时,
可以按
照比较敏感动物的试验资料,应用人的 平均体重推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55/108
2.毒性物质毒性分

毒性物质的毒性分
级指示出了急性中毒防 范措施

严重程度。
剧
毒和高毒类化学 品需要严格保管。生产过程

尽可能密闭化、管道化、自动化,避免直接接触。
生产场所应
设事故通风和急救 设施。接触 者应有相
应的
个人防护用品。
低
毒和微毒类化学 品,防毒措施可 放宽一些,

决不可忽视必要的防护。特别是蓄积作用明显的
一些毒物,急性毒性
虽低,但引起 慢性中毒的 潜在
危险
则很大。所以,在 制定防毒措施时, 既要参考
急性毒性资料,
又要考虑毒物的蓄积毒性和 慢性毒
性。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56/108
经
皮肤吸收的毒性与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或口服食入的
毒性的
比较,可以了解毒物经皮肤吸收的情况。
根据嗅觉阈
或刺激阈,可以估计工人在生产 环境中能否
及时发现毒物的存在。
根据
毒性物质的最 高允许浓度,可以衡量环境污染的程


根据动
物中毒的特征,可以提供人中毒时受损的器官和

统。
毒物在体
内代谢和排出的资料,有 助于了解毒性作用和
解毒机理,
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毒理和病理资料可以
提示现场人员防治的重点,确毒

禁忌症的考虑范围以及估计发生慢性中毒的可能性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57/108
第七节 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
一、职业中毒定

1.急性职业中毒

指一个工作日或 更短的时间内接触高浓度毒物
所引起的中毒。急性中毒发病
很急,病情严重,变

较快。如果急救 不及时或治疗不当,预后严重,
易造
成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2.
慢性职业中毒

指长时期不断接触某种较低浓度工业毒物所引
起的中毒。
慢性中毒发病 慢,病程进 展迟缓,初期

情较轻,与一般疾病难以区别,容易误诊。如果
诊断
不当,治疗不及时,会发 展成严重的慢性中毒。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5
8
/108
3.
亚急性职业中毒

指介于急性和 慢性中毒之间的职业中毒。一 般
是接触工业毒物一
个月至六个月的时间,发病 比急
性中毒
缓慢一些,但病程进 展比慢性中毒快得多,

情较重。
4.
亚临床型职业中毒

指工业毒物在人体 内蓄积至一定量, 对机体
产生
了一定损害,但在临床表现上 尚无明显症状和

性体征,则称为亚临床型职业中毒。它是职业中
毒发病的
前期,在此期间若能及时发现,与毒物 脱

接触,并进行 适当疗养和治疗,可以不发病而很

恢复正常。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59/108
二、职业中毒
特点
职业中毒
具有

发性

特点,即同车间同工种的
工人接触
某种工业毒物, 苦有人发现中毒, 则可能
会有多人发生中毒。职业中毒
症状有
特异


即毒
物会有
选择地作用于 某系统或某器官,出现典型的

统症状。

性职业中毒发病 慢,从开始接触毒物到发病

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且症状是逐渐加重。急性
职业中毒发病
快,接触毒物后 即有一定刺激症状,

即症状消失,

过并无明显症状的潜伏期,突然
发生
严重症状。多数职业中毒 只要能早期诊断,及

恰当治疗,都可以做到预后良好。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6
0
/108
三、职业中毒诊断
依据
职业中毒诊断要有职业
史、劳动卫生调查、体格
检查
等三方面的详细资料作为依据。
1.职业

职业
史是职业中毒诊断的主要 依据。职业史包括
现在工种和
既往工种,各工种起止年、月和 专业工

、接触毒物的种类、方式和接触剂量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6
1
/108
2.
劳动卫生调查

动卫生调查包括工艺过程、生产方式、 劳动环

、防毒措施、 劳动组织等多方 面的内容。

于工
艺过程,
包括其中的原料、中间体、产 品以及其他
毒物。
对于生产方式,是 敞开式还是封闭式;是连

生产还是间歇生产;是直接操作 还是间接操作 ;
以及机
械化自动化程度。对于劳动环境,包括空气
中毒物的
平均、最低和最高浓度;以及符合最高允

浓度标准的合格率。对于防毒措施, 包括防毒、
排风、净化等。
对于劳动组织,包括作业时间、 倒

制度、轮休制度等。同时还要调查同车间、同工
种职业中毒的发病
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和使

情况;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6
2
/108
3.体
格检查
包括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症状是患者本人
自我
感觉到的不适感。体征是医生通过望、闻、触、

等物理检查能看到或感觉到的异常变化。
实验

检查
也是职业中毒诊断中 不可缺少的手段。如测定
尿汞
、尿铅含量对汞中毒、铅中毒的诊断 ;测定全
血胆
碱酯酶活性对有机磷中毒的诊断 ;测定变性血

蛋白和变性珠蛋白小体,对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中毒的诊断,通过 X光片
检查骨骼变化,对氟、磷
中毒的诊断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6
3
/108
四、职业中毒诊断过程
1.急性职业中毒
急性职业中毒多数
都是在发生 事故时造成的,根据表征进行
诊断。但在抢救急性中毒病人的
同时,还应积极组织现场 调查,

解引起中毒的毒物的种类和 浓度。因为毒物 往往不是单一的,
而是
混合状态的,如 氮肥厂原 料气中除一氧化碳外还有硫化氢

;混合毒物中毒, 只治疗其中某一种毒物的中毒, 往往难以

效。

多毒物中毒 都有一定的 潜伏期,在潜伏期内要静心休

,注意观察。如光气、氮氧化物常在被吸入
12~24h后


发生中毒性 肺水肿。若在潜伏期内注意休息和抗肺水肿 治疗,

不至于发生 肺水肿,即使发病也很轻。若在潜伏期内没有进

治疗并做剧烈活动,则发病可能 很重,甚至难以抢救。 对于

歇性中毒发作,应 随时注意病情变化。如一 氧化碳中毒治疗

醒后,经数小时或数日可能会再 度出现昏迷症状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6
4
/108
2.
慢性职业中毒

性职业中毒由于起病 缓慢,病程较长,有些毒
物中毒
又无特异诊断指标,所以诊断时应 注意鉴别
诊断,
谨防误诊。对于暂时难以确诊者,可进行动

观察或驱毒试验,住院观察治疗后做出诊断。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65/108
第八节 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
一、
呼吸系统
1.
窒息状态

义: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直至呼吸停止。

氨、氯、二

化硫等急性中毒。
2.
呼吸道炎症

义: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的炎症。



较大的刺激件气体,如 氨、氯、二 氧化硫、三氧化硫、等,

局部粘膜产生强刺激性作用,引起 充血或水肿。
3.
肺水肿

义:肺间质和肺泡液渗出,致肺组织积液、 水肿。
常因
吸入
大量水溶性刺激性气体或蒸气所致。如氯、 氨、氮氧化
物、
光气等。极高浓度水溶性大的刺激性气体,如氯、 氨、

氧化硫、三氧化硫等,重度中毒初期即可引起肺水肿。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66/108
二、
神经系统
1.中毒性
脑病

义:脑部由于中毒引起 严重器质性或机能性病变。常
见的有四
乙基铅、有机汞、有机锡、磷化氢、汽油、苯、

硫化碳、溴甲烷、环氧乙烷 、三氯乙烯、甲醇及有机磷
农药
等。
上述毒物产生的中毒性
脑病常表现为 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嗜睡、视力模糊、幻

、复视、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抽搐等。有的 则

精神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患者有癔病样发作或类 精神分

症、躁狂症、忧郁症等。以上 症状在四乙基铅、二硫化

、有机锡急性中毒中 较为多见。有的表现为 植物神经系
统失
调,如脉搏减慢、血压和体温降低、多汗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67/108
2.
周围神经炎

义: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结构变化与功能 障碍。

铊急性中毒, 开始以四肢疼痛为主,尤其是下肢,

足着地即痛不可忍。二硫化碳、三氧化二砷急性
中毒,
也可出现周围神经炎,但不象铊中毒那样典
型。
3.
神经衰弱综合症

义: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
多见于
慢性中毒的早期症状、某些轻度急性中毒以
及中毒后的
恢复期。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6
8
/108
三、
血液系统
1.中性
粒细胞减少 症

义:循环血液中的中性 粒细胞减少 至每立方毫米
4000

以下。
有机溶剂
特别是苯,以及放射性物质等,可 抑制
血细胞核
酸的合成,引起 白细胞减少 甚至粒细胞缺乏症。
2.
高铁血红蛋白症

义: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
毒物引起的

红蛋白变性以高铁血红蛋白症居多。苯胺、硝基苯、硝
基甲苯
、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苯肼、硝酸盐等,它
们的
代谢产物具有使正常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的
毒性。急性中毒时,由于
血红蛋白的变性,携氧功能受到
障碍
,患者常有缺氧症状,如头昏、胸闷、乏力等,甚至
发生
意识障碍和昏迷。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69/108
3.再生
障碍性贫血

义: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

、砷、
四氯化
碳、二硝基苯、三硝苯甲苯 、有机磷农药等,

可引起再生 障碍性贫血。
4.
心肌损害

义:损害心肌或使心肌对肾上腺素应激性增强
而产生病变。 有些毒物如
锑、砷、磷、四氯化碳、
有机
汞农药均可引起急性 心肌损害,中毒引起的 严
重缺
氧,可引起心肌缺氧。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7
0
/108
四、
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

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职业中毒 包括小毒性口腔炎、中毒
性急性
肠胃炎、中毒性肝炎以及肾病。

口的汞、砷、碲、铅、有机汞等的急性中毒,可引起 口

炎症,

齿龈肿胀、出血、粘膜糜烂、牙齿松动等。这些
毒物的急性中毒
还可引起肠胃炎,产生严重恶心、呕吐、腹

、腹泻等症状。剧烈呕吐和腹泻可引起失水和电解质、酸

平衡紊乱,甚至休克。
有些毒物主要引起
肝脏损害。该类毒物常见的有 磷、

、氯仿、四氯化碳、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以及一些肼类化
合物等。急性中毒性
肝炎有两类,一类是以 全身或其他系统

状为主,肝脏损坏较轻或不明显,多为轻型无黄疸型。患

肝脏可有轻度肿大,有或无压 痛,肝功能异常或伴有恶心、

欲减退等。另一类则以肝脏损坏为主,肝脏肿大,肝区痛,

疸发展迅速,为重型或者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型。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7
1
/108
第九节 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抢救
一、现场急救
设施

剧毒物质的工 厂、车间、作业场所、应 设置救护室或救

站。医护人员应熟悉毒物作业 环境,能够分析事故原因,
掌握
职业中毒的 特点和急救的 医疗措施,随时做好救护和抢
救的工作
准备。救护站应配备充足的急救设备、器械和急救
药品

1.急救
设备和器械

护站应配备救护车、抢救 担架、救护床;防毒面具、防
护手
套、防护服、防护鞋;氧气呼吸器、苏生器、氧气瓶或

;清水及清洗设备。

配备的医疗器械有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开口器、

舌板;外科切开和缝合器具、消毒包;止血带、纱布、棉

;洗胃器、洗眼器、吸水器;针灸针、夹板、绷带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7
2
/108
2.抢救
药剂和药品

般药物如
2%
的硼酸水、
5%
的碳酸氢钠溶液、
1/5000的
高锰酸钾溶液;呼吸中枢兴奋剂如尼可
刹米
、回苏灵、洛贝林等;强心剂如西地兰、毒毛
旋花
子贰甙
K、肾
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等;镇

剂如度冷丁、安定、冬眠灵、非那根等;氧气;
葡萄
糖及维生素
c等的
注射液。解毒药品应根据毒
物作业场所的
具体毒物作相应的准备。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7
3
/108
二、急救现场
准备
1.救
护者防护准备
急性中毒发生时,毒物多由
呼吸系统或皮肤进人体内。

此,救护人员在抢救之前应做好自身呼吸系统和皮肤的

护。如穿好防护服,佩带供氧式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
否则
,非但中毒者不能获救,救护者也会中毒,使中毒 事
故扩
大。
2.切断毒物来


护人员进入现场后, 除对中毒者进行抢救外,还应认
真查看
,并采取有力措施,如关 闭泄漏管道阀门、堵塞设

泄漏处、停止输送物料等,切断毒物来 源。对于已经泄

出来的有毒气体或蒸气,应 迅速启动通风排毒设施或打

门窗,或者进行中和处理,降低毒物在空气中的 浓度,
为抢救工作
创造有利条件。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7
4
/108
3.中毒
者急救准备

护人员进入现场后,应 迅速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
通风
良好的地方。 松解患者衣领、腰带,并仰卧,以保持

吸道通畅。同时要注意保暖。

速脱去被毒物污染的衣服、鞋袜、手套等。用大量清

或解毒液彻底清洗被毒物污染的皮肤。

毒物经口入胃引起急性中毒, 对于非腐蚀性毒物,应

速用
1/5000的
高锰酸钾溶液或
1%

2%
的碳酸氢钠
溶液
洗胃,而后用 硫酸镁溶液导泻。对于腐蚀性毒物,一
般不
宜洗胃,可用蛋清、牛奶或氢氧化铝凝胶灌服,保护
胃粘
膜。

中毒患者吸氧。若患者呼吸停止或心跳骤停,应立即
施行
复苏术。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75/108
三、现场抢救
1.
心脏复苏术
患者
心跳骤停,应实施心前区叩击术或胸外心脏

压术进行抢救。 令患者仰卧在硬床板或地板上,

肢舒展。在心跳停止
1min 30 s内
,心脏应激性

强,叩击心前区往往可使心脏复跳。术者用拳以
中等
力叩击心前区,一舷连续叩击
3—5次,
立即

察心音和脉搏。若恢复则复苏成功;反之放弃,

行胸外心脏挤压术。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76/108
2.
呼吸复苏术

吸复苏术与心脏复苏术应同时进行。 不进行呼

复苏术,人体组织 缺氧,心脏复苏也无法成功。

对口的入口呼吸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其 潮气量

大,适于现场急救。可以 听到肺泡呼吸音为复苏
成功
标志。

有苏生器,采用苏生器自动进行人工呼吸更佳。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77/108
3.解毒和排毒措施
金属及其盐类的中毒,可
采用各种金属络合剂,

依地酸二纳钙及其同类化合物、 巯基络合物以及

乙基二硫代氨基甲 酸钠等,与毒物中的金属 离子

合生成稳定的有机化合物, 随尿液排出体外。

射和服用解毒剂

氧。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可 立即吸入氧气,不但
可以
缓解机体缺氧,对毒物排出也有一定作用。中
和体
内毒物及其分解产物。

用利尿、换血以及腹膜透析或人工肾等方法,

进毒物尽快排出体外。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7
8
/108
第十节 防止职业毒害的技术措施
一、
替代或排除有毒或高毒物料
在化工生产中,
原料和辅助材料应该尽量采用无毒或 低
毒物质。用无毒物料
代替有毒物料,用 低毒物料代替高毒

剧毒物料,是 消除毒性物料危害的有效措施。 近些年来,
化工行业在这方而
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 完全用无毒物

代替有毒物料, 从根本上解决毒性物料 对人体的危害,

有相当大的技术难度。
在合成
氨工业中,原料气的脱硫、脱碳过去一直采用砷
碱法。而
砷碱液中的主要成分为毒性 较大的三氧化二砷。
现在
改为本菲尔特法脱碳和蒽醌二磺酸钠法脱硫,都取得
良好
效果,并彻底消除了砷的危害。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79/108
二、
采用危害性小的工艺
选择安
全的危害性 小的工艺代替危害性较大的工艺, 也
是防止毒物危害的
带有根本性的措施。 减少毒害的工艺可
以是
原料结构的改变,如硝基苯还原制苯胺 的生产过程,

去国内多采用铁粉作还原剂,过程间 歇操作,能 耗大,

且在铁泥废渣和废水中含有对人体危害 极大的硝基苯和
苯胺
。现在大多采用硝基苯流态化催化氢化制苯胺新工艺,

工艺实现了过程连续化,而且大大减少了毒物对人和环

的危害。

用减少毒害的工艺 也可以是工艺条件的变 迁。如黄丹
(PbO)的
老式生产工艺中 氧化部分为带压操作,物料 捕集系
统阻力
大,泄漏点多;而且手工清灰,尾气直接排空, 污

严重。后来生产工艺 改为减压操作,控制了泄漏。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80/108
三、
密闭化、机械化、连续化措施
在化工生产中,
敞开式加料、 搅拌、反应、测温、
取样
、出料、存放等等,均会 造成有毒物质的 散发、
外逸
,毒化环境。为了控制有毒物质,使其 不在生
产过程中
散发出来造成危害,关 键在于生产 设备本

的密闭化,以及生产过程 各个环节的密闭化。
生产
设备的密闭化,往往与减压操作和通风排毒措

互相结合使用,以 提高设备密闭的效果, 消除或
减轻
有毒物质的危害。 设备的密闭化尚需辅以管道
化、机
械化的投料和出料,才能使设备完全密闭。
用机
械化代替笨重的手工劳动,不仅可以减轻工人

劳动强度,而且可以减少工人与毒物的接触, 从

减少了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81/108

于间歇操作,生产间断进行,需要 经常配料、
加料,
频繁地进行调节、分离、出料、干燥、粉碎

包装,几乎所有单元操作都要靠人工进行。 反应

备时而敞开时而密闭,很难做到系统密闭。尤其

对于危险性较大和使用大量有毒物料的工艺过程,
操作人
员会频繁接触毒性物料, 对人体的危害 相当
严重
。采用连续化操作可以 消除上述弊端。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82/108
四、隔
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由于条件
限制不能使毒物 浓度降低至国家卫生标

时,可以 采用隔离操作措施。隔 离操作是把操作

员与生产设备隔离开来,使操作人 员免受散逸出
来的毒物的危害。
目前,常用的隔 离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
将全部或个别毒害严重的生产设备放置在隔
离室
内,采用排风的方法,使 室内呈负压状态;另
一种是
将操作人员的操作处放置在隔离室内,采用

送新鲜空气的方法,使 室内呈正压状态。
过程的
自动控制可以使工人 从繁重的劳动中得到

放,并且减少了 工人与毒物的直接接触。如 农药

将全乳剂乐果、敌敌畏、马拉硫磷 、稻瘟净等采

集中管理、自动控制。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83/108
第十一节 工业毒物的通风排毒与净化吸收
一、通风排毒措施
按其
范围可分为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
1.
局部通风

部通风是指毒物比较集中,或工作人 员经常活

的局部地区的通风。 局部通风有局部排风、局部

风和局部送、排风三种类型。
(1)局
部排风

部排风是用于 减少工艺设备毒物泄漏对环境的
直接影响,
采用各种局部排气罩或通风橱。有害物
产生时,会
立即随空气排至室外。为了防止污染环

或损害风机,有害物质应 经过净化、除尘或回收

理后方能向大气排放。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84/108
(2)局
部送风

于厂房面积很大,工作地点比较固定的作业场所,在

善整个厂房的空气环境有困难时,可采用局部送风的方
法,使工作场所的
温度、湿度、清洁度等局部空气环境条
件合于
卫生要求。局部送风最好是设有隔离操作室,将风

入室内,以免效果不显著。
(3)局
部送、排风
有时
采用既有送风又有排风的通风 设施,既有新鲜空气

送入,又有污染空气的排出。这样,可以在局部地区形
成一
片风幕,阻止有害气体进入 室内。这是一种 比单纯排

更有效的通风方式。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8
5
/108
2.
全面通风

面通风是用大量新鲜空气将作业场所的有毒气

冲淡至符合卫生要求的通风方式。 全面通风多用
于毒
源不固定,毒物扩散面积较大,或虽实行了局

通风,但仍有毒物散逸点的车间或场所。 全面通

只适用于低毒有害气体、有害气体 散发量不大或
操作人
员离毒源比较远的情形。全面通风不适用于
产生粉尘、烟尘、烟雾的场所。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8
6
/108
(1)全
面排风

了使室内产生的有害气体 尽可能不扩散到邻室或其他

域,可以在毒物 集中产生区域或房间采用全面排风。使

毒空气排 出,较清洁的空气从外部补充进来,从而冲淡
有毒气体。
(2)全
面送风

了防止外部污染空气进入 室内,同时室内有害气体 又

到送入的经过滤处理的空气的 冲淡,可采用全面送风的
方法。这时
室内处于正压, 室内空气通过 门窗被压出室外。
(3)全
面送、排风

不少情况下,采用全面送风与全面排风相结合的通风

统。这往往用在门窗密闭、自行排风、进风 比较困难的
场所。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8
7
/108
3.
混合通风

合通风是既有局部通风又有全面通风的通风方
式。如,
局部排风,室内空气是靠门窗大量补入的。

冬季大量补入冷空气,会使 房间过冷,往往要采
用一
套空气预热的全面送风系统。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88/108
二、
燃烧净化方法
有害气体、蒸气或烟尘,通过
焚烧使之变为无害
物质,称为
燃烧净化方法。 燃烧净化方法 仅适用于

燃或在高温下可分解的有害气体或烟尘。 燃烧净
化法
广泛用于碳氢化合物和有机溶剂蒸气的净化 处
理。这些物质在
燃烧过程中被 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蒸气。常用的
燃烧净化法有直接 燃烧、热力燃烧及

化燃烧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8
9
/108
1.直接
燃烧

于有害废气中可燃组分浓度较高的情形,可采
用直接
燃烧的方法做净化处理。在直接 燃烧中,有

废气是作为 燃料来燃烧的,燃烧温度一般在
110
0

以上。
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 氧化碳、水蒸气和

气。
直接
燃烧的条件是有害 废气中可燃组分的浓度应

燃烧极限浓度范围之内。如果有害 废气中可燃组

浓度高于燃烧上限,则需另外补充空气再燃烧;
如果可
燃组分浓度低于燃烧下限,则需补充一定数
量的其
他辅助燃料,以维持燃烧。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9
0
/108
2.热
力燃烧

力燃烧一般用于处理可燃组分浓度较低的废气。如果有

废气的本底是空气, 即含有足够的氧时,废气的一部分可
作为
辅助燃料的助燃气体;如果废气中的氧含量低于
16%


气只是被焚烧的对象,而不能作为助燃气体。有害组分 经
燃烧
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气中可燃组分的焚烧是在
一定的
温度范围内,在此范围内,不同的温度有不同的净化

。在热力燃烧中,多数物质的 反应温度为
760~820



力燃烧中辅助燃料的消耗量,就是 把全部废气升温至反应

度所需的辅助燃料量。

力燃烧需要辅助燃料燃烧提供热量,这就需要 部分废气
作为
助燃气体,其 余部分废气则称为旁通废气。旁通废气与
高温燃
气湍流混合,以达到反应温度。为了使废气完全燃烧,

气在此高温下,要有一定的 驻留时间。如果 把全部废气与
所需
辅助燃料混合,辅助燃料的燃烧热得不到充分利用。所
以,
务必分流出旁通废气,使之与高温燃气混合。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9
1
/108
3.
催化燃烧

化燃烧是用催化剂使废气中可燃组分在较低温

下氧化分解的方法。 适用于含有可燃气体、蒸气

废气的净化,

不适于含有大量尘粒雾滴的废气
的净化,
也不适于含有催化活性较差的可燃组分的

气的净化。 催化燃烧也要先将废气预热,由于 反

温度较低,所需辅助燃料也较少。催化燃烧的燃

产物与热力燃烧完全相同。
在工业上,
只有铂、钯等少数几种催化剂可用于

化燃烧。催化燃烧不仅依赖于操作条件,而 且依

于催化剂的活性。
应用
燃烧净化方法,要 注意防火、防爆及防止回

,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9
2
/108
三、
冷凝净化方法

凝净化法是 把蒸汽从空气中冷却凝结为液体,

集起来加以 利用。气体 混合物只有冷却到其露点
以下,
部分蒸气才会冷凝液化。冷凝净化后, 仍有

却温度下饱和蒸气压 浓度的有害蒸气 残留在空气
中。

凝净化法只适用于蒸气状态的有害物质,多用

回收空气中的有机溶剂蒸气。 只有空气中蒸气 浓

较高时,冷凝净化法才实用有效。 冷凝净化法还

用于处理含大量水蒸气的高湿废气,水蒸气凝结,
可有
部分有害物溶于 凝液中,减少了有害物的 浓度。

此,冷凝净化法常用作 燃烧、吸附等净化方法的

处理措施。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9
3
/108

凝净化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两种方法。
直接法

用接触冷凝器,冷却剂和蒸气直接接触, 冷却剂、
蒸气、
冷凝液混合在一起。
接触
冷凝器适用于含大

水蒸气的高湿废气,也多用于不回收有害物或 含

冷却水不需另行处理的情况。但其用水量大,仍
存在
废水处理的问题。
间接法
采用表面冷凝器。


冷凝器常用的有列管冷凝器、螺旋板冷凝器、淋

式冷凝器等。表面冷凝器处理量比接触冷凝器小,

耗能小,回收的凝液也纯净。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9
4
/108
四、吸收和吸
附净化方法
吸收是气
相混合物中的溶质 不同程度地溶解于液
体,
从而被液体所吸收。
如用
水从空气中吸收 氨,
吸收后再用蒸
馏的方法从溶液中回收溶质。 废气的
吸收净化,是应用吸收操作
除去废气中的一种或 几
种有害组分,以防危害人体及
污染环境。

附操作是利用多孔性的 固体处理流体混合物,
使其中一种或数种组分被吸
附在固体表面上,达到

体中组元分 离的目的
。吸
附分离可用于气体的 干

、溶剂蒸气的 回收、清除废气中某些有害组分、

品的脱色、水的净化等。
气体吸
附可以清除空气

浓度相当低的某些有害物质,
是有害物质净化

收的
重要手段。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95/108
第十二节 车间空气中毒物的测定与评价
一、尘、毒空气
样品的采集
1.
含尘空气样品的采集
选择采
样地点一般是根据测定目的来选择。如欲了解作
业人
员接触毒物的 情况,采样点应选择在作业人员经常活

的作业地带。采样器进口的位置应设在操作者的呼吸带,
通常
架于距地面约
1.5 m的
高度。采样装置的装配和测定程

是,用胶管把采样器、流量计、吸尘器连接起来,并 检
查装置
是否正确严密;取出滤膜夹,放入采样器中;根据
测定要
求,调整采样器进气口方向;打开固定在胶管上的
螺旋夹
,并开动吸尘器;调整流量,用秒表计时。采样时
间一
般为
10~20 min,含
尘浓度较高,采样时间可短些;
浓度
较低,抽气量可大些,时间也可延长些。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96/108
2.
含毒空气样品的采集

先要了解生产过程中毒物的 品种和散发情况,以及在空气中
的存在形式,以
便确定采样方法和分 析方法。而后 根据测定目的
选择采
样点。
(1)欲评价
劳动环境有害物的 污染程度

采样点应设在操作人 员

常停留的作业地 点和活动场所,并在 呼吸带高度处。采样点应

代表性,其数量要 大于车间内的岗位数。
(2)欲评价
劳动环境污染物的分布
,应在
平面图的纵横方向
3 m
间隔等
距离划线,在各纵横线的交点处设置采 样点,采样点的高
度仍
是操作者呼吸带的高度。
(3)欲评价
劳动环境有害物对操作者个体的影响

个体采样器应

带在操作者的胸前,累积采集操作者在一个工作日接 受的毒物。
(4)欲评价排毒
除尘装置的效果
,应在通风系
统停车时,在操作
点呼
吸带取样对比。必要时,可在毒物排 出口、密闭设备内外以
及可能
逸散毒物的缝隙附近选点采样。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97/108
3.
采样的时机和持续时间

采样品应能反映整个工作日中毒物 浓度的变化
情况
,最高浓度多少,最低浓度多少。因此必须选
择恰当
的时机采样。

样的持续时间则取决于有毒物质的排 放情况。
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毒物的
逸散呈连续的、微量的,

样就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如果是间 歇式生产,
需要测定加料、
出料的瞬间逸散的毒物浓度,就需
要在
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采样。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9
8
/108
4.
采样注意事项

样前应将吸收液或滤膜装好;

样时应保持流量稳定,并 做好采样记录;

样后,样品应尽快送检,避免因放置过久引起
变化
;一般应采集平行样品,相对误差不得超过
2
0%
,否则应重新采样分析。

样者应做好个人的防护工作,确保采样安全。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99/108
二、空气
样品测定方法
1.可见和
紫外分光光度法
物质
对光有选择性吸收的性质,一定 波长的光通
过被测溶液后
光强度会减弱,从入射光强度减弱的

度可确定被测物质的 含量。
其定量关系
遵循朗
伯-比
尔定律,即入射光波长一定时,溶液的吸 光

与液层厚度和溶液浓度之积成正比。紫外分光光

法与可见分 光光度法的区别在于物质 对光的吸收

段在紫外光区,被测物质吸 光后无颜色变化。
测定
仪器为分光光度计,由光源、单色器、吸收
池(或
比色皿
)、
光电池、检流计等五部分组成。
可测金属、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 浓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00/108
2.
红外吸收光谱法

外光通过装有样品的吸收池,被测组分以 特定

模式吸收光波,利用光谱计测得的吸光度对照波

的曲线鉴别组分,而 且吸光度正比于被测组分的
浓度


此可进行定量分 析。红外吸收光谱仪与分
光光度计
类似,但光源为红外光源。可测气体、液
体、
固体的浓度。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01/108
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测元素溶液,在 高温下转变为待测元素的基态

子蒸气,基态原子蒸气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
与蒸气中
基态原子数成正比,即与原子浓度成正比


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原子化器、分

系统、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
主要用于金属元素,如
镉、锰、锌、铅、钴、镍、

等的浓度的测定。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02/108
4.
荧光分析法

些物质受到一定波长的光照后,能立即放出比

射光波长稍长的光,当光照停止后该物质放射的


10
-8
~10
-4
s内
停止。这种光称之为荧光。



波长的紫外光照射于试样上,测定由 试样发出的

光光谱及荧光强度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 析。



光作用下能产生一定 荧光强度的物质,才能用此
法测定。例如
沥青烟气、多环芳烃、维生素、机油
雾等
具有共轭不饱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 ;无机物不
能直接测定,需要与
某些有机物生成 荧光物质后测

荧光强度或荧光熄灭,如测铍、铅、硼、锆、硒
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03/108
5.气
相色谱法

谱分析中均有两相,流动相和固定相。

定相
可以是
固体吸附剂,也可以是固定液浸渍在担体上

固定相。流动相可以是气体, 也可以是液体,分
别称为气
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用各种物质在 两相

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试

的各组分在两相中经多次反复分配,使得分配系

只有微小差别的各组分有效分 离。
主要分
析沸点在
400

以下的有机化合物。在空
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中,可测定气体,如一
氧化碳

;有机蒸气,如有机溶剂等 ;某些固态、液态有
机物质,如卤
代烃、有机磷农药等;以及某些金属
有机化合物,如
羰基镍、四乙基铅等。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04/108
6.
离子选择电极法
离子
选择电极是一类具有薄膜的电极,基于薄膜

特性,电极的电位对溶液中某种离子有选择性的
响应。用它作
指示电极,再与参比电极组成原电池。
通过测定
原电池的电动势,可确定被指示电极响应

离子活度。
主要测定一价的金属或
非金属离子,也可测二价
离子
,但误差较大。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0
5
/108
7.
快速测定法
使用
简便的方法或用可 携带式简易仪器现场测定
有害物
浓度的方法称为 快速测定法。如 检气管法、

纸法、溶液快速比色法等。

速测定可直接 抽取空气样品进行现场分 析,分

速度快,虽然准确度稍差,但能及时 给出测定结
果。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0
6
/108
三、
劳动环境评价

国卫生部
1979年
颁布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
标准
》是劳动环境评价的重要依据。其中规定了车
间空气中工业粉尘的最
高允许浓度、有害物质的最

允许浓度。

析气体样品时,要把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状态
下的体积,再
计算测定结果。而 且测定过程的 准确

和精密度要在控制范围之内。这样的测定数据才

实有效。标准所列数据可以作为测定数 据评价的
标准
。对于国家暂时尚无卫生标准的,可参考美国、

本、俄罗斯等国的卫生标准进行评价,但应 注明
标准
来源。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0
7
/108
测定
点的评价,是以一定时期 内该点样品测定的合 格率

依据,合格率达到
75%
以上者为合格点,否则为不合格

。样品合格率的计算公式为:
 测定
点合格率是企业或车间 劳动环境好坏的评价 依据。

动环境好坏可分为 优、良、中、差四级。企业或车间测

点合格率在
85%
以上者为优;
70%

85%
者为良;
50


70%
者为中;
50%
以下者为差。如果有的 样品结果

过卫生标准
50倍
以上,即使合格率达标,也不能评为优

良。测定点合格率的计算公式为:

2025 11 1
年 月 日 星期六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108/108
THE END
Thanks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