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末期的陪伴照顧與資源連結-詹翔霖副教授.生命末期的陪伴照顧與資源連結「一場不帶行李的旅行」 演講綱要 主辦單位 : 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主講人: :詹翔霖副教授 一場不帶行李的旅行準備 一、引言 1. 演講主題概述:生命末期的陪伴照顧重要性 2. 目前台灣面臨的生命末期照護挑戰 3. 演講目標:提升大眾對生命末期照護的認識與資源整合能力

0955268997 9 views 78 slides Nov 01, 2025
Slide 1
Slide 1 of 78
Slide 1
1
Slide 2
2
Slide 3
3
Slide 4
4
Slide 5
5
Slide 6
6
Slide 7
7
Slide 8
8
Slide 9
9
Slide 10
10
Slide 11
11
Slide 12
12
Slide 13
13
Slide 14
14
Slide 15
15
Slide 16
16
Slide 17
17
Slide 18
18
Slide 19
19
Slide 20
20
Slide 21
21
Slide 22
22
Slide 23
23
Slide 24
24
Slide 25
25
Slide 26
26
Slide 27
27
Slide 28
28
Slide 29
29
Slide 30
30
Slide 31
31
Slide 32
32
Slide 33
33
Slide 34
34
Slide 35
35
Slide 36
36
Slide 37
37
Slide 38
38
Slide 39
39
Slide 40
40
Slide 41
41
Slide 42
42
Slide 43
43
Slide 44
44
Slide 45
45
Slide 46
46
Slide 47
47
Slide 48
48
Slide 49
49
Slide 50
50
Slide 51
51
Slide 52
52
Slide 53
53
Slide 54
54
Slide 55
55
Slide 56
56
Slide 57
57
Slide 58
58
Slide 59
59
Slide 60
60
Slide 61
61
Slide 62
62
Slide 63
63
Slide 64
64
Slide 65
65
Slide 66
66
Slide 67
67
Slide 68
68
Slide 69
69
Slide 70
70
Slide 71
71
Slide 72
72
Slide 73
73
Slide 74
74
Slide 75
75
Slide 76
76
Slide 77
77
Slide 78
78

About This Presentation

詹翔霖副教授 一場不帶行李的旅行準備
生命末期的陪伴照顧與資源連結「一場不帶行李的旅行」 演講綱要
主辦單位 : 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主講人: :詹翔霖副教授 一場不帶行李的旅行準備

一、引言
1. 演講主題...


Slide Content

生命 末期 的陪伴照顧與 資源連結 詹翔霖副教授 - 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email protected] 0955-268997 教學部落格 h ttp://mypaper.pchome.com.tw/chanrs

現職 行政院 中小企業處 創業諮詢輔導顧問 勞委會職訓局企業輔導團顧問 經濟部中小企業升級轉型諮詢輔導健診顧問 台灣 教育局教學策略聯盟專任委員 日本產經協會 MTPI 中階主管管理訓練合格講師 TWI 基層主管管理能力課程講師 勞動部銀髮人力資源運用暨企業輔導團顧問 主要經歷 大陸清華大學醫藥經營管理所教授 廣東藥學院講座教授 台灣文化大學商學院兼任副教授 大葉大學企管、休管系副教授 高苑科技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 中國生產力中心輔導顧問與外部講師 實和聯合醫院 副院長 義務「張老師」 EAP 員工協助方案諮商輔導

相 關 經 歷 師大輔導與諮商所與大葉大學擔任副教授,開課「心理治療與諮商理論」、「 EAP 員工協助方案」、「管理心理學」、「行為改變技術」、「治療式遊憩理論與實務」等相關心理課程、中山大學及中國生產力發表「 EAP 與諮商輔導相關研究」論文。 勞委會「員工協助方案研討會」、張老師「 EAP 諮商輔導研討會」、「勞委會工業社會專業社工訓練」 、「美國催眠協會合格催眠心理諮商師」、義務「張老師」等專業訓練。 「 2100 從心看世界」、「沈春華 women show 」 、非凡等電視台談話性節目專家、 1111 人力銀行;能力專欄作家,教育電台、中廣等廣播節目單元主講人。

花蓮 佛祖街 夫婦 仍失聯 ... 兒 淚求開挖「最後的期待 」想 帶爸媽回家

喜事變喪事!兒悲憶與失聯母最後通訊「只有 5 字」 災情 最為嚴重的佛祖街,滿地滿屋泥漿,第 14 位確定身分的罹難者 65 歲的劉姓婦人,她的兒子這個月 4 日,才傳結婚照給媽媽看,當時,劉婦開心地回覆「好,好,好,恭喜 」 洪流 發生當下,他第一時間聯繫母親,卻再也聯繫不上,再見時已變冰冷遺體。

6 人失聯!佛祖街仍被埋 2 米深  家屬 烈日招魂:哥、嫂快出來

砂石場夫妻失聯 10 天「開挖農田仍找無人」 女兒悲痛:我一直在夢裡等你們

https:// www.facebook.com/EverlastingHappiness126 為 你 祈福 114.10.09 93 歲爸爸住進加護 病房,醫師 問我要不要上呼吸器 我說 不要 爸爸 進加護病房 那天,我 在走廊坐了一整夜 93 歲的 人因為 肺部感染導致呼吸 衰竭 監測儀上的曲線一跳一 跳,讓 我心裡發慌

「不要了 」 醫師 : 「 要不要考慮用呼吸器? 」 我 盯著醫師白袍上的 摺痕 腦子裡全是前幾天爸爸清醒時說的話 他拉著我的 手,聲音 小得幾乎 聽不見 「以後如果不行 了,不要 讓我插滿管子受罪」 所以我幾乎沒 猶豫,搖 了搖頭 說 「 不要了」

沒想到醫師接著 說 「 既然不上 呼吸器那 就直接停止點滴吧 」 主要問題 是呼吸功能 不足呼吸器 才能幫他維持氧氣供應 不上呼吸器 的話,點滴 只能補水分和電解質 對病情沒有實質 幫助,反而 可能讓身體更 負擔 而且如果停止 點滴,大概 四個多小時人就會 走 會少一點 痛苦

醫師看出我的 猶豫 說「 你不用急著 決定再 去看看 爸爸跟 他說說話」 我進加護病房的 時候,爸爸 半睜著眼 看到我就想抬 手,我 趕緊握住他的手 他的手冰冰涼涼 的,卻 還是用力回握了 一下 我湊到他耳邊說 「爸我們不上 管子也 不打點滴 了,我 會陪著你,不讓你受苦」

爸眨了眨眼,好像聽懂 了 後來 我在同意書上簽了 字,簽 得歪歪扭扭 我坐在加護病房 外,聽 著裡面的儀器 聲,每 一秒都特別 漫長 四個多小時 後,護士 出來說 「老先生走得很 安靜沒有 掙扎」 現在回想那天的 決定,我 還是會掉眼淚 但不後悔 爸爸辛苦了 一輩子,最後 能少一點痛苦 比什麼都重要

其實面對長輩的最後一程 我們常常怕「沒盡力 」 但有時候不勉強才是真正的愛 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這種事別 慌 多想想他平常最在意、最希望的事 那才是最溫柔的選擇

人生最後 的一場 戲要 如何 謝幕 ……. 當禁錮的心與靈魂自由,才有機會與能力向心愛的人道別,若能微笑面對一切,也將不再感到孤單 。 凝視 死亡 ,會是 每人的最後大事,那是一趟旅行,一場不帶行李的旅行 。

養生送死是身為人的宿命 與最後 課題學習 《 鐵達尼號 》 ( 1997 )幕後

01 引言:生命末期照顧的重要性 02 第一章:長照與安寧資源概覽 03 第二章:生命末期陪伴的心靈經驗 04 第三章:生命末期照顧實務重點 05 實務 分享 與 希 望

生命末期照顧的現狀與挑戰 高齡化社會的需求增長現狀 65 歲以上人口占 比突破 16%,生命末期照護需求年增約8%,安寧療護機構床位缺口達30%,社區居家照護服務覆蓋率不足。 照護者面臨的資源不足挑戰 偏鄉地區安寧資源嚴重缺乏,僅50%鄉鎮有居家照護團隊,照護者常因無法即時獲得醫療支援而陷入被動。 照護者的專業經驗缺乏困境 超過70%家屬照護者未接受系統化訓練,對疼痛管理、症狀緩解等基礎技能掌握不足,導致患者不適感增加。 照護者的情緒壓力與支持匱乏 長期照 護65 %照護者出現焦慮、憂鬱症狀,但情緒支持服務使用率不足20%,照護者易陷入身心耗竭。 系統化陪伴與資源連結的必要性 碎片化照護模式難以應對複雜需求,需建立「評估-資源匹配-持續協調」機制,確保照護者獲得專業指導與資源協助。

陪伴與資源連結的核心價值 對患者:提升生命品質與尊嚴 透過專業症狀控制與心靈陪伴,患者疼痛指數降低40%,自主決策權提升,如選擇在家善終比例增加25%,維護生命最後尊嚴。 對家屬:減輕負擔與決策焦慮 家屬透過資源連結獲得喘息服務(如臨時照護),照護負擔感降低60%,同時藉由醫療團隊諮詢,減少無謂的治療選擇困擾。 對照護者:明確方向與能力強化 照護者透過資源網絡獲得技能培訓(如護理技巧、溝通方法),工作效能提升50%,減少因「不知如何做」產生的無力感。 資源支持與無準備陪伴的成效差異 有 資源支持的家庭(如安寧團隊介入),患者平均痛苦指數2分(10分制),家屬事後遺憾感低;無準備家庭則因應對不當,患者痛苦指數達7分,家屬長期陷入自責。

生命末期 當生命到了 末期,不僅肉體器官功能已嚴重減損,致精神無法平靜、安歇,神智經常混亂,對於內在感受和外在的人際關係 ,大多也 處於紊亂 狀態。 而在 神智清明之際,不免回顧一生,試圖從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和肯定 。 如果 接受生命將達終點的事實,則常與親友道別,對於一生的勝事和憾事,或再次欣慰回顧,或尋求原諒,以求放下。

死亡恐懼之 表現 Glaser 格拉 瑟 和 Strauss 施特勞 斯 人 對自己即將死亡這件事情, 有四種不同類型的認知反應 : 1. 封閉認知 :不 去 想全漠視 所有問題 3. 相互偽裝 :心知肚明卻裝不想不說 2. 懷疑認知 :仍 存 懷疑抱 持 不實際期待 4. 公開認知: 坦然接受公開 談論及分享

生命末期 的生理 困擾反應 問題 生理困擾反應 睡眠問題 難入睡、淺眠、早醒過來 食慾問題 沒胃口、吞嚥困難、易嗆咳 噁心嘔吐 沒吃就想吐、進食後才想吐 腸道問題 便祕、想解便卻解不出來、腹瀉、脹氣 呼吸問題 呼吸困難、活動時會喘 疲憊 越來越沒力氣、無法集中精神 疼痛 持續性痛、某些時候特別痛、痛到不想動 口乾 一直想喝水、味覺變得不一樣、口唇乾燥 其他 水腫、坐立難安、傷口 …

生命末期的心理反應 1. 坦然接受 2. 怨天尤人 3. 衝動易怒 4. 懷抱希望 5. 絕望憂鬱 6. 維護自尊 7. 恐懼 焦慮 8. 孤獨承受 9. 悔恨虧欠 10. 痛苦等待 11. 尋求解脫 12. 臨死覺知

生命 末期 的 恐懼臨床 分類 1. 生存法則之挫敗臨床症狀「 失去勇氣去面對作為表現 」 ( 1 ) 逃避 ( 2 ) 轉移 ( 3 )希望奇蹟 出現 ( 4 )無安全感

生命末期的恐懼臨床分類 2. 未來不確定臨床 症狀 ( 失去方向心理症狀 ) ( 1 )焦慮 ( 2 )憂鬱:無助無望 ( 3 ) 幻想 ( 4 )害怕黑暗

生命末期的恐懼臨床分類 3. 無名 (無法 形容 的害怕表現 ) ( 1 )呼吸 困難 ( 2 )四肢 僵硬 ( 3 )臉色 蒼白 ( 4 )失禁 ( 5 ) 語無倫次 ( 6 ) 驚弓之 鳴 ( 7 )疑神疑鬼

常見的情緒反應 焦慮 憤怒 憂鬱 內咎 無助感 無望感 無價值

常有的行為現象 專注力下降 記性變差 學習力變差 思考反應 難以做出決定 坐立不安 狂問問題 談話困難聚焦 思考反應跳躍 反覆確定某些事

人性的處方 我們 對於 情緒如何影響健康 的理解,一味追求效率而忽視人性面向,會導致我們喪失一個潛在的生理盟友: 人性關懷感受 。 「療癒」 (heal) 這個字出自英語的 ( hal ) ,意思是「讓事物變得 完整 , 修復 」。療癒的意義除了治療特定疾病之外,也包含協助病人 重新獲得 一種整體感與情緒的健全 。 一種單純的人際關係連結; 一方是受苦者 , 一方是療癒者 。 同情心的緣由

危機 vs. 療癒 療癒:「治療」與「痊癒」的概念組合 治療:施予者 vs. 接受者 痊癒:陪伴與滋養

用心溝通 用愛陪伴 唯願 與受苦的人一起苦,所產生的感動,才有力量把腳步持續 下去 面對 死亡,病人需要預先做好準備嗎? 看生命末期靜躺 在病床上,他 / 她的心裡在想些什麼? 我們 究竟能為生命末期病人做些什麼?

生命末期病人 的需要 接受 適當的疼痛 和有 自主性的 醫療 治療 抉擇 獲得充分且正確的醫療 資訊 得到 舒適 照顧及保有尊嚴 能夠 感受到自我控制 解除 沉重的心理負擔 增強 與親近的人之間的 關係 作 餘生 規劃與 心願的 完成 圓滿 看待有意義的 人生

生命末期善終 的重點 1. 痛及身體不適的症狀減到最低、病人可忍受的程度 2. 病人獲得身體清潔 3. 在可能的範圍內,給予病人活動的空間 4. 給予病人做選擇的權利,並滿足其需求 5. 病人能夠解除過去的衝突 6. 準備及交代後事 7. 保護病人受到不必要、無意義的醫療措施 8. 體會自己是有意義的存在 9. 有某種信仰,使自己不畏懼死亡 10. 善生、善愛、善別、 善終

生命末期的心理照顧 肢體的觸摸與無言的陪伴 許多人 害怕孤獨的面對死亡,希望在臨終時刻能有人在旁陪伴。 藉輕輕 地按摩、握手、擁抱,或安靜地陪在床邊 ,都 能表達關愛,減少孤獨感,讓病人感受到溫暖和 安全感 。

心靈支持的實務方法 音樂療法:喚起情感與舒適感 播放患者熟悉的老歌 (喜愛 的曲目),透過旋律引發正面回憶,減輕焦慮 ,可 搭配輕柔肢體接觸。 回憶治療:建構生命意義感 與患者一同翻看舊照片、整理生命故事書,引導分享人生重要事件(如結婚、育兒),幫助患者確認自我價值與存在意義。 儀式感創造: 增進 生命 當下 連結 在生日、節日準備簡單慶祝(如小蛋糕、卡片),或每日固定時光(如共飲茶 、 談心感謝 ) ,透過儀式強化彼此陪伴的溫暖記憶。

專注地傾聽與無條件的接納 1 . 不宜 隨意指責與批評,也不要太多說教或是要求病人堅強。 2. 在 處理病人的憤怒情緒時,先以同理心來回應,再進一步探知病人 的想法 。 3. 病人 需要有被 了解、理解、包容的 感覺。

協助宣洩情緒壓力 Kessler ( 1997/2000 )指出人有表達情緒之基本需求,當死神越接近 ,表達 及分享內心感受的需求就越強。 病人 和家屬應該要有表達的機會,照顧者可以多傾聽病人的擔心 以及對於 病情變化的想法,也可利用各種方式鼓勵宣洩與表達情緒。

尊重病人自主性 讓 病人保有一些基本的權利,例如病人有了解或不想了解病情 的權利 、病人有行使同意的權利、病人有選擇的權利 。 作 任何處置前可多徵求病人的意見,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 家屬就 不會承擔過多作決定的壓力。

維護病人尊嚴 病人 眼中的尊嚴常是指不求人,也不要拖累別人,為了幫病人保有 最後 的自尊,照顧者應該多採取主動的態度,或以接納和同理的態度 來回應 病人的要求。 許多 病人瀕死時仍希望尊嚴 的走, 讓病人能獲得身體的整齊清潔 ,如果 病人能力所及時,就讓他自己作一些事。

從「它們」到「我們」 當「我們」與「它們」的關係 缺乏同理心 時,就如「它們」對「我們」說話時 ,以 完整而開放的心態聆聽,甚至根本 聽而不聞 。 當我們 將某人視為「它們」 ,我們就 封鎖 了自己的 利他衝動 ,如族群及種族的對立 。 內隱偏見足以 扭曲 人們對特定群體的觀感判斷,但透過拼圖方案、寬恕及與他人建立正向之連結, 刻板印象即會隨之改變 ,故情緒有所改變,行為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與末期患者的有效溝通技巧 以傾聽為核心的溝通前提 溝通時保持耐心傾聽,不中途打斷患者表達,透過眼神接觸與輕拍等肢體語言傳達關注,讓患者感受到被重視。 運用同理回應建立情感連結 使用「我懂你現在很辛苦」「這一定讓你很難受」等語句,認可患者感受,避免空泛安慰,增強情感信任。 以開放式提問引導深度表達 用「你想聊聊過去最開心的一件事嗎?」「這輩子你覺得最有意義的是什麼?」等開放式問題,鼓勵患者分享內心想法。 避談無效安慰語句的實務提醒 避免說「加油」「會好起來」等無法兌現的安慰,改用「我會陪著你」「你想怎麼度過今天?」等具體支持語言。

陪伴經驗分享: 從 生命 看 成長 案例一:陪伴奶奶度過最後三月的轉變 初期試圖「鼓勵康復」,後轉為傾聽她講述人生故事,最後在每日共讀詩詞中,體會到「同在」比「改變」更重要。 案例二:照護末期癌症父親的學習 因父親拒絕治療感到無力,後透過協助完成「未竟心願」(如拜訪老友),理解陪伴是協助患者圓滿生命,而非改變結局。 陪伴的核心啟示:放下期待,看見雙向成長 陪伴不僅是給予患者支持,更讓照護者學習接納無常,在付出中探索自我生命意義,實現雙向的成長與療癒。

在思考生命的價值與尊嚴 ,簽署 預立醫療決定書,送給自己與家人一份 愛的 禮物 ! 照顧及被照顧者都是需要有出口的 心靈的 傷 … 別 讓身體 記住 時候到了 , 該 讓他自然離開 , 生命 無法強求

安寧照顧 安寧療護的興起,是由英國桑德絲博士 (Dr. Cicely Saunders) 於 1967 年開辦的醫院開始,當時取名 Hospice 引用 中世紀為朝聖者及旅行者所設立的中途休息站,在這裡,旅者可獲得溫馨的關懷和照顧,重新補充體力,準備下一站旅程 。 服事末期病人,使他們獲得身心靈的安適; 在這裡,靈魂旅行者或獲得重新出發的能量,或獲得平靜、安寧的休息 。

安寧療護 資源 安寧療護核心理念 強調「不加速也不延緩死亡」,以症狀控制(如疼痛、呼吸困難)為核心, 維護生命 尊嚴與生活品質,尊重其自主醫療決策。 醫院安寧病房 設於醫院內,提供24小時醫療監測,針對癌症晚期等重症患者,服務含疼痛管理、安寧共照會議及家屬悲傷輔導。 居家安寧服務 由醫護團隊定期家訪,提供用藥指導、傷口護理、症狀緩解,同步培訓家屬照護技巧,適合希望在家度過最後階段者。 社區安寧關懷團隊 結合社工、志工及牧師等,提供非醫療支持如陪伴聊天、回憶整理、靈性關懷,協助患者完成心願,減輕孤獨感。

安寧理念與 原則 安寧 是一種理念,不是設備 。 是 一個著重於臨終照顧的理念 。 安寧 理念正視的是生命,而非死亡 。 安寧 理念爭取的是當下最好的生活品質 。 安寧 療 護是 以病人與家屬為一體的全家照顧。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意義及目的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旨在為末期病人提供減輕痛苦的醫療照護,並保障其醫療意願和權益 。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目的是尊重病人的醫療意願,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照護,讓病人能夠在尊嚴中度過生命的最後階段。這些條例和程序旨在確保病人及其家屬在面對重大醫療決策時,能夠獲得充分的資訊和支持。

安寧緩和醫療 條例重要名詞 解釋 安寧 緩和醫療-指:為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之生理、心理及靈性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之醫療照護 ,以 增進其生活品質。 末期 病人:指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 不 施行心肺復甦術-指:「對臨終、瀕死或無生命徵象之病人,不施予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 急救 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等標準急救程序或其他緊急 救治行為 」。 不 施行維生醫療-指:末期病人不施行用以維持生命徵象及延長其瀕死過程的醫療措施。

AND (allow nature death) 接受自然死亡 新加坡早 推動非癌安寧療護,將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列為執行重點 。 美國 一半以上的州 推動 POLST (Physician Orders for Life-Sustaining Treatment) ,即維生醫療醫囑,強調與病人、家屬透過討論,建立後續醫療介入和照顧的共識 。 國外 已漸漸不用 DNR 這個詞彙,而是以 AND (allow nature death) 接受自然死亡代替,較易為家屬所接受。

全國安寧資源 安寧療護諮詢電話: 0800-220-927( 愛安寧.就安心 ) 健保諮詢服務專線: 0800-030-598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 > 安寧療護 ( 住院、居家、共照 ) 網路查詢 服務 ( 113.10.15 更新 ) 如無法使用地圖建議 下載全國安寧資源清單 . xls , 下載全國安寧資源清單 . ods

資源評估與 選擇 患者健康狀況評估 評估行動能力(卧床/協助行走)、症狀嚴重度(如疼痛評分≥7分需醫療介入 )優先 匹配資源醫療強度(如重症選醫院安寧病房)。 家庭需求考量因素 經濟預算:機構照護月費約3-8萬元,可申請長照險或政府補助;時間安排:日間照護適合需工作的主要照護者。 地理位置與可及性 選擇車程≤30分鐘的服務點,確認居家服務是否覆蓋轄區(可查詢衛福部「長照資源地圖」 )避免 緊急狀況延誤。 資源評估表示例 包含失能等級、醫療需求、家庭支持度等10項指標,可至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官網下載「長期照護資源選擇評估工具包」。

現省 3000 元 ! 5/1 起健保擴大「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費」 健保 署表示 , 2024 年 7/1 起,針對特定疾病且具行為能力住院病人,健保提供每人終生一次「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費」,完成預立醫療決定簽署者,由健保支付 3000 點。 健保署宣布 , 2025/5/1 起,擴大「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費」健保給付對象,符合資格者可省下 3000 元,預估約 180 萬人受惠。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費用 政府 範定,每次諮商門診收費每人以 新台幣 3500 元為 上限 門診諮商費用: 3000 元。 預立醫療決定書蓋章費用: 100 元 。 確認掃描上傳至健保 IC 註記行政費: 300 元。 特定 對象免費 為維護弱勢者生命自主權,免費補助對象: 1. 低收入 戶 2 . 中低收入戶 3 . 符合病人自主權利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5 款

病人自主權利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5 款 經 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疾病 : 1 、囊狀纖維化 症 2 、亨丁頓氏舞蹈 症 3 、脊髓小腦退化性動作協調障礙 4 、脊髓性肌肉萎縮 症 5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 症 6 、多發性系統萎縮症 7 、裘馨氏肌肉失養 症 8 、肢帶型肌失養 症 9 、 Nemaline 線狀肌肉病變 10 、原發性肺動脈 高壓 11 、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泡症 12 、先天性多發性關節攣縮症(新增) 衛福部於 110 年 4 月 13 日公告修正病人自主權利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 5 款之 「病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之情形」 ,並自即日生效 。 未來前開病人如事先簽署預定醫療決定,則可依其意願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悲傷何時會結束? 悲傷最終會以「愛多於痛苦」來記住離開的人 摯愛的親人離開人世; 當心愛的人無故分手; 當陪伴多年的愛離世; 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抽離時 我們的”心”世界彷彿徹底崩解

哀傷反應 癥 兆 情感方面 悲哀、憤怒、愧疚、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苦苦思念、解脫感、輕鬆、麻木等感覺。 生理感覺 胃部空虛、胸部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感、一種人格解組的感覺、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口乾。 認知方面 不相信、困惑、沈迷於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幻覺。 行為方面 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社會退縮行為、夢見逝者、避免任何會憶及逝者的事物、尋找與呼喚逝者、嘆息、坐立不安、過動、哭泣、舊地重遊、隨身攜在遺物、珍藏遺物等

哀傷的時間性 哀傷何時開始? 哀傷賞味期限? 哀傷結束了嗎?

失落的印記 失落的經驗 - 感覺 …… 失落的認識 - 記得 …… 失落的期待 - 應該 ……

悲傷五階段 精神科學者 Elisabeth Kübler -Ross 提出的理論來檢視悲傷進程,可幫助自己跳脫心理的困境。 悲傷階段沒有順序,有可能只經歷或是重複某幾個階段,甚至多個階段同時發生。 因人而異的,有些人可能只經歷了其中幾個階段;有些人可能一直困在「沮喪」,甚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永遠無法達到「接受」事實的階段。

1. 否認 / 隔離 (Denial & Isolation) 2. 憤怒 (Anger) 3. 討價還價 (Bargaining) 4. 沮喪 (Depression) 5. 接受 (Acceptance)

一、否認/隔離( Denial & Isolation ) 通常接受到悲傷、災難性事件的資訊時,我們會先否認事情的發生,把自己隔離起來。 這其實是一種防衛機制,我們寧願選擇性地把這些事實藏起來,也不要面對殘酷的事實,甚在否認的時候 有的人會呈現一種「麻木反應」,不代表內在沒有哀傷、失落感,是因為還處在抗拒的階段。

二、憤怒( Anger )「憤怒是表達痛苦的方式」 當我們無法再欺騙自己,從「否認」走出來時,痛苦所造成的衝擊太大,所以會將內心的挫折投射到他人身上,有時也會投射到自己。 接著我們可能會開始怨天尤人,怪天怪地怪別人,甚至對自己生氣,其實是對失去的一種自然反應,無論是抱怨老天爺不公、抱怨身邊的親友,都是很自然的現象,在憤怒之下,可能會有「絕望」或「無能為力」的感覺,有時會引發內疚和自責,讓自己以健康的方式表達憤怒是可以幫助自已適當釋放情緒。

三、討價還價( Bargaining ) 討價還價通常也源於內疚感,在這個階段,會開始有很多的「要是我這樣做,或許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早知道我不要這麼做,或許可以挽回」的念頭,不過也許在失去之前,當下你已經盡力了,只是內疚感作祟導致討價還價,努力的希望讓結果不那麼壞。

四、沮喪( Depression )「悲傷」會在不同的時間襲擊人 了解到「討價還價」也沒有用了,所以痛苦再次地來襲,沒有理由可以逃避了。這時的我們變得脆弱、消極,所以要非常小心,深刻影響生活時,會引發憂鬱症或極度悲傷,並且這樣的悲傷有一種會永遠持續下去的感覺,或者會把自己關起來,只想一個人靜靜的,或是對生活的各種事情提不起勁,體會到失去的事實,而憂鬱階段的「深深的悲傷」實際上是認知到,「我所愛的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 如果認為自己因失去或死亡,而感到沮喪,請尋求精神科醫生進行評估。要應對悲傷,也可以尋求朋友、家人或團體的支持,並定期進行自我保健。

五、接受( Acceptance )意味正在康復 「接受」並非代表接受了「你所愛的離開」,這只是意味著,「你現在接受了生活的新現實」,變得冷靜走出「沮喪」 深沉體悟人生無常,成長了學會放下、重建生活,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處理失去它們的傷痛 1. 明白傷痛乃自然和正常的反應,一般會有經歷驚慌、憤怒、否認、憂傷及走出哀傷等歷程 (W. Sife , 2005) 2. 尋求家人 / 朋友的情感支持或傾訴 3. 製作網上日誌、短片來回憶與 愛渡過 的美好時光或籍文字抒發內心感受及作自我鼓勵 4. 若情緒深受困擾、深感自責或引發其它深層問題,可考慮尋求心理輔導,如張老師專線 1980 協助處理情緒及各項生活適應上的困擾。

自身的覺察 無我、覺知、親善、開放性 共感 的情緒 ,被他人受苦所牽動的情緒 陪伴的態度與呈顯姿態

走出的成長 成長是源自於為了因應而掙扎,為了生存而掙扎。因受苦掙扎所衍生的成長可見於以下層面: 自我的改變 與他人關係的改變 生命重要事情排序的改變 靈性層面的改變

照顧者的自我關懷提醒 設定「喘息時間」的必要性 照顧者長期負荷易導致身心耗竭,需主動尋求臨時照護支援,如聯繫居家照護服務或親友協助,每日確保1-2小時獨立喘息時間。 維持健康作息的實務建議 優先保障飲食均衡(如準備便當預製餐)、每日6-7小時睡眠,並安排30分鐘輕度運動(如散步、瑜伽),避免因照護忽略自身健康。 尋求專業幫助的關鍵時刻 當出現焦慮、失眠或情緒低落超過2週,應聯繫醫院社工部、社區心理諮詢中心或安寧療護團隊,獲取免費或低費心理支持。 本地照護者支持資源速查 台灣地區可撥打「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專線(0800-507272),或登錄「照護線上」平台申請臨時照護、喘息服務及照護技巧指導。

不是盡頭, 只要你願意 繼續向前走 !

悲傷是人生的必修 課題 我們學習將”失去”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讓我們能夠在生命中再次勇敢往直前 而悲傷始終常伴,但悲傷完整了回應生命裡的真善美

我們正在別人 生命日記 中留紀錄 在他人生命終點散發光芒

參考資料 https://tpech.gov.taipei/《 病人自主權利法 》 與 《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 之 不同 https://hpcod.mohw.gov.tw / 全國安寧 資源 / 衛服部 https :// www.scribd.com 哭泣 無罪!生命告別學習,認識自我悲傷 心理諮商 死的離別課程 https://chanrs.pixnet.net › blog › post 想見 你 - 悲傷高層同理心運用心理劇 - 心理諮商 教材 .https:// chanrs.pixnet.net 有 一種悲傷,需要被看見 - 同理心撫慰的陪伴諮商 - 詹翔霖副教授 .https:// chanrs.pixnet.net 悲傷 未曾離開 - 當下,與情緒相遇 - 心靈 整型師 18.https:// nabi.104.com.tw 人 的盡頭就是神的起頭 - 詹翔霖副教授螺旋式的改變 模式 19.https:// nabi.104.com.tw 名人 座談 】 人生那些逗點之後的故事!正念生活 20.https:// www.scribd.com 人 從來就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 - 敘事治療的生命之樹繪製 詹翔 霖